一直搞不懂,关羽为何要贸然发动北伐?其实这本该是一场经典守战

关羽手中的兵力有限,这也让他在面对孙权的进攻时显得束手无策。虽然关羽与甘宁的对峙中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智慧,但在三郡失守后,他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与此同时,曹操的汉中之战也使得刘备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最终刘备不得不向东吴做出让步,划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给东吴,蜀汉只能保住南郡、武陵和零陵三郡。这样一来,关羽在四年后的北伐时,实际上掌握的已不仅仅是荆州五郡,而是大幅缩水后的三郡。

关羽的实力在多个关键时刻被削弱,因此,在北伐的决策上,表面上看似充满豪情,实则背后潜藏诸多隐忧。在这一背景下,关羽北伐的动机也显得尤为复杂。217年至219年,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展开拉锯战,最终凭借刘备的指挥,魏军被击退,刘备吞并了汉中。同年,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并授予他“假节钺”的荣誉,这一权力象征意味着关羽不仅是军方的最高指挥官,还可以代行帝王的权力。

\"假节钺\"的意思是可以代行皇帝的符节、军令,类似于常见的“尚方宝剑”。作为刘备最信任的将领,关羽在此时被赋予了极大的军事与政治权限。持有“假节钺”的关羽,无需事先请示刘备,就可以在关键时刻作出决策。此时,刘备远在西川,倘若关羽必须屡次请示,那么一切行动将迟缓而无效,战机也会错失。因此,关羽拥有“自作主张”发动北伐的权力。

然而,问题在于,关羽的兵力依然显得薄弱,尽管经过四年的积累,但准备依然不充分,尤其是粮草和兵员的短缺问题,早已显现。关羽不是一个容易冒险的将领,他深知战争的严峻性,但为何他仍坚持北伐呢?很多人认为,关羽之所以执意北伐,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或是出于自尊,看到黄忠也立了大功,作为武将之首的他也该有所表现。但实际上,关羽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决不会因个人面子问题去冒险,他深知一旦北伐失败,将不仅仅是个人荣誉的损失,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蜀汉的安危。

事后证明,关羽的北伐之举,不仅仅是为了军事进攻,而是由于曹军的逼近。219年,曹操撤退后,曹仁迅速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关羽镇守的南郡。关羽不愿坐以待毙,决定主动出击,而非坚守。坚持“坚守不出”必须有地利与援军支持,但当时江陵一带并无险要可以依赖,且蜀汉的主力军正在汉中作战,支援根本无法及时赶到。

最合适的策略,便是主动出击,通过改变战场的方向,打破魏军的优势,借荆州北部复杂的地形来应对魏军的骑兵。事实上,关羽利用水陆并进的战略,让自己占据了战场优势,成功地将曹仁的进攻压制,最终迫使曹仁撤回樊城。此时,关羽的策略已初见成效,然而,正当他得意时,犯了战斗过度的错误,未能及时收兵,结果在后续的战斗中疲态尽显。

最终,东吴在后方实施了偷袭,使得关羽陷入困境,最终败北。虽然这场战役本有机会成为经典,但关羽的冒进让最终结果充满遗憾。倘若关羽能够见好就收,不恋战,不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及时回防,荆州便可顺利渡过危机。历史的遗憾往往只差一步之遥,这也是关羽的悲剧所在。

综上所述,关羽发动北伐并非是轻率的决定,而是一个在当时情势下的积极选择。只是后期过于执着于战果,未能及时止步,导致了局势的逆转。尽管如此,他的前期决策仍是明智的,只是最终未能善终,令人叹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预选赛中国_1994年世界杯冠军是谁 - nywk12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