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踏歌”习俗

唐代的“踏歌”习俗

2014-02-27 15:16:29 来源: 评论:0 点击: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踏歌的产生时间是相当早的。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踏歌就已出现。1973年秋,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舞蹈”花纹的彩陶盆。这件彩陶盆,“主题纹饰舞蹈纹,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多有一斜道,似为发辫,摆向划一,每组外侧两人的一臂画为两道,似反映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而频繁之意。人下体三道,接地面的两竖道,为两腿无疑,而下腹体侧的一道似为饰物。”舞蹈盆整个画面给人的印象是:先民们劳动之暇,在大树下、小湖边或草地上,正在欢乐地手拉手集体地跳舞和唱歌。实际上,原始先人所表演的这种歌舞,就是后人命名的“踏歌”。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踏歌的最早的实物形象。

那么,踏歌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从目前的研究看,踏歌应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古代人们在劳动之余,大家聚集在一起边歌边舞,以调整疲劳的身心,从此踏歌就流传于世,相关记载亦不绝于书。“踏歌”的得名并风行于世是从唐代起始的,当时政府对踏歌很感兴趣,有时还在上元等节日举行盛大规模的踏歌活动。如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夜,唐睿宗精选了长安、万年少女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据《唐诗纪事》记载,唐玄宗曾命张说撰写过元夕御前踏歌词。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也称:“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唐代的普通民众更是表现出对踏歌的喜爱之情,“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反映的是乡野村民彻夜踏歌的欢快情景。而当时在南方就有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的习俗。在北方踏歌更是无处不在,如唐宪宗元和初,有一士人醉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于床前踏歌,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描写的就是长安妇女在春天从事踏歌活动的场景。在唐穆宗长庆年间,还有人于河中舜城北鹳鹊楼下见二鬼踏歌。这虽然是一则鬼神故事,但可以反映出当时踏歌普遍流行的情况。在唐代踏歌亦盛行于少数民族,大诗人刘禹锡就曾描写过朗州的踏歌风情。所谓“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此外他在夔州写的《踏歌词四首》,也描写了当地的这种风情。唐代的朗、夔二州所在的湖南、四川两省境内聚集着多种少数民族。可见有唐一代踏歌风靡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阶层。

那么,踏歌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应当说,这与踏歌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从踏歌的特点来看,它不同于宫廷舞蹈。第一,参与踏歌的人数可以是上千人、上百人,也可以是一至两人,形式比较自由。而表演宫廷舞蹈的人数是有限制的,不同舞蹈的表演人数均固定不变,如唐朝规定《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的表演人数分别为120人、64人、80人。

第二,踏歌的参与对象不限,有“三百内人连袖舞”的内人(内人指的是进入宜春院的长安教坊歌舞伎),也有“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的民间女子。宫廷舞蹈的表演者则一般为乐工,如贞观七年,吕才依图教乐工演习《七德舞》。而民间则没有任何限制。

第三,踏歌没有明确、具体的队列、阵法规定,而宫廷舞蹈有严格的队列、阵法要求。《旧唐书》卷29《音乐》记载:“圣寿乐,高宗武后所作也。舞者百四十人,金铜冠,五色画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有‘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字。”

第四,踏歌所需的服饰并不统一,可以同连臂踏歌的二鬼一样穿着青白衫,也可如踏歌的蓝采和穿着破蓝衫,还可像“鸳鸯裁锦袖,翡翠贴花黄”的正式打扮。宫廷舞蹈就不一样,它所要求的器服比较讲究,甚至,不同的宫廷舞蹈有不同的器服要求。例如表演《七德舞》者一般是身披银甲手持戟,而演《庆善乐》的通常是“紫大袖裾襦、漆髻皮履”的打扮,表演《大定乐》的则往往是手握长槊身被五彩文甲。

第五,踏歌的歌词是即兴填写的,正所谓“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而宫廷舞蹈相配的歌词则事先由文人学士润饰。如贞观时,在表演《上德舞》之前,太宗就令李百药、虞世南、诸亮、魏徵等人制歌词。

第六,踏歌的动作很随意、很自由。刘禹锡在《竹枝调九首》之序讲到“里中儿联歌竹枝”时,称“歌者扬袂睢舞”。所谓睢舞,乃纵情无拘束地舞蹈之意。据此,笔者以为唐代对踏歌并没有统一、明确、具体的动作规定。至于宫廷舞蹈,则必须按事先编成的舞蹈动作表演,不能随意改变,宫廷舞蹈在诸多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总而言之,踏歌的形式是相对自由的娱乐性舞蹈,而宫廷舞蹈则是比较严格的表演性艺术。正因踏歌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才吸引了如此多的人积极参与。

其次,就踏歌的社会功能而言,它适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在欢庆节日之际,普通民众往往以踏歌助兴,南方就有中秋夜妇人相特踏歌的风俗。刘禹锡的《阳山庙观赛神》给我们留下的则是一幅朗州祭祀梁松神之际踏歌的画面。“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当好友分别之际,也有人用踏歌送行,以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家喻户晓的《赠汪伦》一诗可以为证。多情的青年男女则更为大胆,他们以踏歌示爱,“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刘禹锡《踏歌词四首》)反映的就是年轻女郎连袂踏歌,唱尽新词,却未唤来自己心爱的人。此外,还有人为了求得钱财不惜使其美妻表演《踏谣娘》。踏歌艺术具有如此之多的功能,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自然是不难理解的。

踏歌风行于唐代,后并未绝迹,在两宋仍然比较盛行。《武林旧事》卷二就有“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的诗句。南宋马远的《踏歌行》也描绘了在秀峰和绿树围绕的山湾里,在幽静美丽的山道上,几个农夫颇带醉意地踏歌而行的情景。至元明清时期,踏歌仍然有所流传,不过更多的是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流行。元代时五溪蛮“遇父母死,行鼓踏歌,饮宴一月”。明代田汝成的《炎徼纪闻》卷四称:瑶人“踏歌而偶奔者,入岩洞插柳避人”。清代曹树翘《滇南杂志》卷十八云:“按,滇黔夷歌,俱以一人捧芦笙歌于前,而男妇拍手顿足,倚笙而和之,盖古联袂踏歌之遗也。”但是在汉族聚居地区踏歌已经比较稀见了,这与唐代普遍流行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关热词搜索:唐代 踏歌

上一篇: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下一篇:古代的“筷子”文化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更多

阅读该文章的人还阅读了...

2014-02-27唐代的“踏歌”习俗

随机文章推荐

2014-02-27上巳节的由来和习俗

2014-02-27中国书法艺术

2014-02-27红薯何时定居中国?

2014-02-27周代的冕冠与弁冠

2014-02-27中国印章起源何时?

2014-02-27中国国画艺术

2014-02-27传说中的汉语八级考试真题

2014-02-27中国的文化古都

2014-02-27都教授千颂伊是河南情侣 历史考

2014-02-27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之中国节气——

最新内容推荐

国外过七夕吗?趣看日本七

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之中国节

“牛鬼蛇神”的来历与传说

元旦的由来

中国古代时人们是怎么护肤

中国传统乐器——竹笛文化

细数中国历史上价值连城的

红薯何时定居中国?

谁是中国故宫的总设计师?

中国古代的有没有“普通话

热门新闻排行

周代的冕冠与弁冠

谁是中国故宫的总设计师?

中国古代时人们是怎么护肤的

趣说中国地域方言体系

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房四宝

蝙蝠与中国文化

古代的“筷子”文化

汉字数字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武术教育

图片资讯

国外过七夕吗?趣看日本

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之中国

“牛鬼蛇神”的来历与传

元旦的由来

联系我们

国际汉语教师协会(ITA)

考务中心

联系电话: 400-626-4893

联系人:陈老师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三路农业路银丰商务A座508室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预选赛中国_1994年世界杯冠军是谁 - nywk12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