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建國時間列表
各國建國時間列表羅列主权国家或政權的建立日期(獲得獨立或換上現行憲法),按洲份分類。本清单包括目前联合国全部会员国或观察员国家的195个国家。这不包括滅亡了的國家,但包括几个有限承認国家。[註 1]
对于拟议国家或各种认为被占领的國家,请参阅活跃的分离主义运动列表。私人国家不包括在这个名单。
国家建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的「建國」日期是无法客观地确定的;例如,英格蘭和法国實際上在中世纪是平等基础的主权国一事不妨碍英格兰现在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已在1707年轉移主权到英国),而法国是一个创建于1792年的共和国一事实(法律上,法国目前指的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国、成立於1958年)。
一个比較清晰的措施是依照国家宪法定立的日期,但因為宪法屬於一个完全现代的概念,所有通过这一标准的建國日期都是现代的或早现代的(最古老的宪法在圣马力诺,可以追溯到1600年)。
早于1919年的,為广泛认可国家的独立日期应该谨慎对待,因为建立國際联盟以前,没有任何国际机构承认到建国,而独立性在超越了相互承认的事实主权時没有任何意义(國際联盟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效地由联合国接管)。参见:领土糾紛。
许多国家具有某些遠古(或极遠古)的、象征性的建國日期作为其国家神话的一部分,有时人为夸大一国的「國祚」是为了民族主义,有时仅是指一个长期和逐渐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族群身份。这样的日期反映不到国家(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的建立,但則是一个民族(族裔或文化组)的建立,這些用語往往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下混为一谈。
以下列表包含国家或政權的建立日期並配上这些事件的简短描述。如欲深入了解一个国家或政權的形成和其历史,请參见其主條目。
目录
1 非洲
2 美洲
3 亚洲
4 欧洲
5 大洋洲
6 跨大陆国家
7 排序的名单
8 參見
9 注釋
10 參考文獻
非洲
编辑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阿尔及利亚
000000001963-01-01-00001963年
通過現行憲法。
000000001962-07-03-00001962年7月3日
兩天前阿爾及利亞獨立公投後獲法國承認
000000001962-07-05-00001962年7月5日
阿爾及利亞在從法國獨立後獲得對阿爾及利亞全境的主權。
安哥拉
000000001975-01-01-00001975年
000000001975-11-11-00001975年11月11日
從葡萄牙獨立
贝宁
000000001960-08-01-00001960年8月1日
從法國獨立
000000001894-01-15-00001894年1月15日
達荷美法國保護國的邊界在第二次法國 - 達荷美戰爭(英语:Second Franco-Dahomean War)結束時定立
博茨瓦纳
000000001966-09-30-00001966年9月30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999-12-13-00001999年12月13日
國際法庭判定塞杜杜島屬於博茨瓦納而不是納米比亞。
布吉納法索
000000001960-08-05-00001960年8月5日
從法國獨立
布隆迪
000000001966-11-28-00001966年11月28日
君主制被共和制取代
000000001962-07-01-00001962年7月1日
從比利時獨立
佛得角
000000001975-07-05-00001975年7月5日
從葡萄牙獨立
喀麦隆
000000001960-01-01-00001960年1月1日
從法國獨立
000000001961-10-01-00001961年10月1日
部分英屬喀麥隆獲併入喀麥隆
中非
000000001979-09-21-00001979年9月21日
君主制被共和制取代
000000001960-08-13-00001960年8月13日
從法國獨立
乍得
000000001960-08-11-00001960年8月11日
從法國獨立
000000001997-02-03-00001997年2月3日
乍得獲得奧祖地帶
科摩罗
000000001975-07-06-00001975年7月6日
宣佈從法國獨立
刚果民主共和国
000000001997-05-17-00001997年5月17日
000000001960-06-30-00001960年6月30日
從比利時獨立
刚果共和国
000000001960-08-15-00001960年8月15日
從法國獨立
科特迪瓦
000000001958-12-04-00001958年12月4日
成為法蘭西共同體的自治共和國
000000001960-08-07-00001960年8月7日
從法國獨立
吉布提
000000001977-06-27-00001977年6月27日
從法國獨立
埃及
000000001953-06-18-00001953年6月18日
埃及七月革命推翻了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君主制被共和制取代
000000000969-01-01-0000969年
法蒂瑪王朝征服埃及並定其為行政、文化與宗教中心。最終埃及發展出新的阿拉伯地區文化。
000000001925-01-01-00001925年
利比亞和英屬埃及的東部邊界變為現在的邊界。
000000001922-02-28-00001922年2月28日
英國結束其保護國,承認埃及獨立
赤道几内亚
000000001968-10-12-00001968年10月12日
從西班牙獨立
厄立特里亚
000000001993-05-24-00001993年5月24日
宣佈從埃塞俄比亞獨立
000000002002-04-01-00002002年4月1日
厄立特里亞 - 埃塞俄比亞邊界委員會(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戰爭後的EEBC)將巴德梅交由厄立特里亞統治。與埃塞俄比亞有爭議
斯威士兰
000000002006-02-08-00002006年2月8日
斯威士蘭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Swaziland)
000000001968-09-06-00001968年9月6日
從英國獨立
衣索比亞
000000001975-03-21-00001975年3月21日
君主制廢除並由共和國取代
900年
扎格维王朝
000000002002-04-01-00002002年4月1日
厄立特里亞 - 埃塞俄比亞邊界委員會(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戰爭後的EEBC)將巴德梅交由厄立特里亞統治。與埃塞俄比亞有爭議
加彭
000000001960-08-17-00001960年8月17日
從法國獨立
冈比亚
000000001965-02-18-00001965年2月18日
從英國獨立
加纳
000000001957-03-06-00001957年3月6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956-12-13-00001956年12月13日
英屬多哥蘭與黃金海岸聯盟
几内亚
000000001958-10-02-00001958年10月2日
從法國獨立
几内亚比绍
000000001973-09-24-00001973年9月24日
宣佈從葡萄牙獨立
000000001974-09-10-00001974年9月10日
獨立地位獲葡萄牙承認
肯尼亚
000000001963-12-12-00001963年12月12日
從英國獨立
賴索托
000000001966-10-04-00001966年10月4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868-03-12-00001868年3月12日
現在萊索托的地區置於英國統治之下
利比里亚
000000001847-07-26-00001847年7月26日
從美國殖民協會獨立
000000001986-01-06-00001986年1月6日
現行憲法生效
利比亞
000000002014-08-04-00002014年8月4日
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掌權。[註 2]
000000001951-12-24-00001951年12月24日
獨立於聯合國託管(在1947年意大利治理結束後由英國和法國政府共管)
000000001984-02-13-00001984年2月13日
乍得獲得奧祖地帶
马达加斯加
000000001958-10-14-00001958年10月14日
馬爾加什共和國被創立為法蘭西共同體的自治共和國
000000001960-06-26-00001960年6月26日
獨立地位獲法國承認
马拉维
000000001964-07-06-00001964年7月6日
從英國獨立
马里
000000001958-11-25-00001958年11月25日
法屬蘇丹獲得自治權
000000001960-04-08-00001960年4月8日
塞內加爾脫離馬里聯邦
000000001960-09-22-00001960年9月22日
從法國獨立
毛里塔尼亚
000000001960-11-28-00001960年11月28日
從法國獨立
000000001979-08-11-00001979年8月11日
毛里塔尼亞放棄對西撒哈拉的領土要求,並撤離當地
模里西斯
000000001968-03-12-00001968年3月12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965-01-01-00001965年
查戈斯群島被分割出來
摩洛哥
000000000788-02-07-0000788年2月7日
伊德里斯一世建立第一個摩洛哥民族王朝
000000001955-01-01-00001955年
從法國獨立
000000001955-11-18-00001955年11月18日
保護國地位結束
莫桑比克
000000001975-06-25-00001975年6月25日
從葡萄牙獨立
纳米比亚
000000001990-03-21-00001990年3月21日
從南非獨立
000000001997-03-01-00001997年3月1日
鯨灣港併入納米比亞
尼日尔
000000001958-12-04-00001958年12月4日
成為法蘭西共同體的自治國
000000001960-08-03-00001960年8月3日
從法國獨立
奈及利亞
000000001960-10-01-00001960年10月1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970-01-15-00001970年1月15日
比亞法拉共和國被平定
000000001961-06-01-00001961年6月1日
英屬喀麥隆北部併入尼日利亞
卢旺达
000000001962-07-01-00001962年7月1日
從比利時獨立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000000001975-07-12-00001975年7月12日
從葡萄牙獨立
塞内加尔
000000001960-08-20-00001960年8月20日
從法國獨立
塞舌尔
000000001976-06-29-00001976年6月29日
從英國獨立
塞拉利昂
000000001961-04-27-00001961年4月27日
從英國獨立
索马里
000000002012-08-20-00002012年8月20日
索馬里聯邦政府成立。[註 3]
000000001960-07-01-00001960年7月1日
索馬里託管地(英语:Trust Territory of Somalia)(前意屬索馬里蘭)和索馬里蘭國(前英屬索馬里蘭)合併
000000001991-05-18-00001991年5月18日(有爭議)
索馬里蘭宣佈獨立,但不獲國際承認。
南非
000000001961-05-31-00001961年5月31日
宣佈成立共和國
000000001931-12-11-00001931年12月11日
西敏法令,確立了南非聯邦自治領與英國之間法理上平等的地位
000000001990-03-21-00001990年3月21日
實際上: 西南非洲宣佈獨立,成為納米比亞
000000001997-02-04-00001997年2月4日
南非種族隔離結束後的南非憲法生效
000000001910-05-31-00001910年5月31日
開普殖民地、納塔爾殖民地、德蘭士瓦殖民地及奧蘭治河殖民地(英语:Orange River Colony)合併成為南非聯邦。
000000001994-04-27-00001994年4月27日
法理上: 將名義上獨立但未被承認的班圖斯坦重新納入後種族隔離的南非
南蘇丹
000000002011-07-09-00002011年7月9日
2011年南蘇丹獨立公投
000000002011-07-09-00002011年7月9日
南部蘇丹與蘇丹的分離
苏丹
000000002010-04-15-00002010年4月15日
自第二次蘇丹內戰以來的第一次民主選舉
000000001956-01-01-00001956年1月1日
獨立於埃及和英國的聯合統治
000000002011-07-09-00002011年7月9日
南蘇丹脫離蘇丹
坦桑尼亚
000000001991-07-01-00001991年7月1日
經修憲結束一黨專政
000000001961-12-09-00001961年12月9日
坦噶尼喀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964-04-26-00001964年4月26日
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合併成坦桑尼亞
多哥
000000001958-08-30-00001958年8月30日
成為法蘭西聯盟內的自治國
000000001960-04-27-00001960年4月27日
從法國獨立
突尼西亞
000000002014-01-26-00002014年1月26日
茉莉花革命後採用新憲法
000000001956-03-20-00001956年3月20日
從法國獨立
乌干达
000000001962-03-01-00001962年3月1日
獲得自治權
000000001962-10-09-00001962年10月9日
從英國獨立
尚比亞
000000001964-10-24-00001964年10月24日
從英國獨立
辛巴威
000000001987-12-22-00001987年12月22日
羅伯·穆加貝修改津巴布韋憲法,建立总统制。[註 4]
000000001965-11-11-00001965年11月11日
南羅德西亞單方面宣佈獨立
000000001901-01-01-00001901年
不列颠南非公司(BSAC)將東北羅得西亞與南羅得西亞分開
000000001980-04-18-00001980年4月18日
英國承認津巴布韋獨立
美洲
编辑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安地卡及巴布達
000000001981-11-01-00001981年11月1日
從英國獨立
阿根廷
000000001853-05-01-00001853年5月1日
第一部阿根廷宪法頒布
000000001810-05-25-00001810年5月25日
五月革命使第一個地方政府設立
000000001884-10-18-00001884年10月18日
第二次荒漠远征
000000001816-07-09-00001816年7月9日
阿根廷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859-07-09-00001859年7月9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巴哈马
000000001964-01-07-00001964年1月7日
獲得內部自治權
000000001973-07-10-00001973年7月10日
從英國獨立
巴巴多斯
000000001966-11-30-00001966年11月30日
從英國獨立
伯利兹
000000001981-09-21-00001981年9月21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859-01-01-00001859年
條約確定英屬洪都拉斯和危地馬拉之間的邊界
000000001964-01-01-00001964年1月1日
自治殖民地
玻利维亚
000000002009-01-25-00002009年1月25日
玻利維亞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Bolivia)
000000001825-08-06-00001825年8月6日
玻利維亞從西班牙獨立的戰爭。
000000001903-11-11-00001903年11月11日
與巴西簽訂《彼得羅波利斯條約(英语:Treaty of Petrópolis)》,玻利維亞交出阿克里的土地以換取馬托格羅索州的土地
000000001844-07-21-00001844年7月21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巴西
000000001988-10-05-00001988年10月5日
《巴西憲法》確立成為第三聯邦共和國
000000001822-09-07-00001822年9月7日
宣佈從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獨立
000000001903-11-11-00001903年11月11日
與玻利維亞簽訂《彼得羅波利斯條約(英语:Treaty of Petrópolis)》,巴西交出馬托格羅索州的土地以換取阿克里的土地
000000001825-08-29-00001825年8月29日
獨立地位獲葡萄牙承認
000000001889-11-15-00001889年11月15日
宣布成立聯邦共和國
加拿大
000000001867-07-01-00001867年7月1日
授予名義上獨立(自治領狀態),成立聯邦
000000001931-12-11-00001931年12月11日
西敏法令
000000001999-04-01-00001999年4月1日
努納武特地區透過《努納武特領土聲明協議法令》,從西北地区的三分之二分割而出。
000000001982-04-17-00001982年4月17日
1982年憲法法令生效
智利
000000001989-08-17-00001989年8月17日
智利憲法修正案結束了軍事獨裁統治
000000001810-09-18-00001810年9月18日
第一軍政府
000000001929-07-03-00001929年7月3日
智利在《1929年利馬條約》中獲得阿里卡區
000000001818-01-01-00001818年1月1日
《智利獨立宣言》,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844-04-25-00001844年4月25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哥伦比亚
000000001991-07-04-00001991年7月4日
《1991年哥倫比亞憲法(英语:Colombian Constitution of 1991)》確立共和總統制。
000000001810-07-20-00001810年7月20日
哥倫比亞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991-07-04-00001991年7月4日
主權領土在全國製憲會議下獲整理。
000000001819-12-17-00001819年12月17日
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巴拿馬和厄瓜多爾合併。
000000001831-11-19-00001831年11月19日
大哥倫比亞解體使得要與巴拿馬簽約成為新格林納達共和國。
000000001858-05-22-00001858年5月22日
根據1858年的憲法,新格拉納達共和國被格拉納達聯邦(英语:Granadine Confederation)所取代。
000000001863-05-08-00001863年5月8日
根據1864年的修憲,格拉納達聯邦被替換為哥倫比亞合眾國。
000000001881-01-30-00001881年1月30日
獨立宣言獲西班牙承認
000000001886-08-08-00001886年8月8日
建立哥倫比亞作為共和國的現有主權。
哥斯达黎加
000000001949-11-07-00001949年11月7日
哥斯達黎加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Costa Rica)
000000001821-09-15-00001821年9月15日
哥斯達黎加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824-07-25-00001824年7月25日
尼科亞的兼併(英语:Partido de Nicoya)
000000001838-11-15-00001838年11月15日
從中美洲聯邦獨立
000000001850-05-10-00001850年5月10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古巴
000000001959-01-01-00001959年1月1日
古巴革命
000000001898-10-10-00001898年10月10日
1868年至1898年,幾場反西班牙的起義發動了,結果美國軍事支援古巴起義,爆發美西戰爭。
000000001898-12-10-00001898年12月10日
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戰敗,美國對古巴的軍事佔領開始。
000000001902-05-20-00001902年5月20日
美國的軍事佔領結束[1]
多米尼克
000000001978-11-03-00001978年11月3日
多米尼克憲法
000000001967-02-27-00001967年2月27日
成為英國聯繫邦
000000001978-11-03-00001978年11月3日
從英國獨立
多米尼加
000000001966-11-28-00001966年11月28日
多明尼加內戰後多明尼加的平民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the Dominican Republic)。[註 5]
000000001844-02-27-00001844年2月27日
多明尼加從海地獨立
000000001936-05-09-00001936年5月9日
海地和多明尼加簽訂條約確定邊界。
000000001874-10-14-00001874年10月14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厄瓜多尔
000000002008-09-28-00002008年9月28日
《厄瓜多爾憲法(英语:2008 Constitution of Ecuador)》建立
000000001809-08-10-00001809年8月10日
首次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942-02-26-00001942年2月26日
《里約協議(英语:Rio Protocol)》結束了與秘魯的邊界爭端
000000001822-05-24-00001822年5月24日
第二次宣佈從西班牙獨立,作為大哥倫比亞的一部分
000000001830-05-13-00001830年5月13日
大哥倫比亞解體
000000001840-02-16-00001840年2月16日
獨立宣言獲西班牙承認
薩爾瓦多
000000001983-12-16-00001983年12月16日
《薩爾瓦多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El Salvador)》確立為第三個單一制總統制共和國
000000001821-09-15-00001821年9月15日
薩爾瓦多從西班牙獨立,並在九日後成為墨西哥第一帝國的一個省
000000001823-07-01-00001823年7月1日
薩爾瓦多由墨西哥第一帝國一部分變成中美洲聯邦一個構成國
000000001841-02-02-00001841年2月2日
中美洲聯邦解體, 薩爾瓦多成為獨立國家
000000001841-02-18-00001841年2月18日
薩爾瓦多獲國際承認。
000000001865-06-24-00001865年6月24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格瑞那達
000000001967-02-27-00001967年2月27日
英國聯繫邦
000000001974-02-07-00001974年2月7日
從英國完全獨立
危地马拉
000000001985-05-31-00001985年5月31日
《危地馬拉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Guatemala)》建立
000000001821-09-15-00001821年9月15日
危地馬拉成為已宣布從西班牙獨立的中美洲聯邦的構成國
000000001839-04-17-00001839年4月17日
宣佈從中美洲聯邦獨立
000000001863-05-29-00001863年5月29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圭亚那
000000001966-05-26-00001966年5月26日
從英國獨立
海地
000000001987-03-01-00001987年3月
1987年憲法(英语:s:Constitution of Haiti)(被取締)
000000001804-01-01-00001804年1月1日
法國殖民地聖多明哥獨立成為海地
000000001844-02-27-00001844年2月27日
多明尼加從海地獨立
000000001936-05-09-00001936年5月9日
海地和多明尼加簽訂條約確定邊界。
洪都拉斯
000000001982-01-11-00001982年1月11日
洪都拉斯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Honduras)。
000000001821-09-15-00001821年9月15日
洪都拉斯成為已宣佈從西班牙獨立的中美洲聯邦的構成國
000000001972-09-01-00001972年9月1日
天鵝群島由美國佔領交還洪都拉斯
000000001838-10-26-00001838年10月26日
從中美洲聯邦獨立
000000001894-11-17-00001894年11月17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牙买加
000000001962-08-06-00001962年8月6日
從英國獨立
墨西哥
000000001917-02-07-00001917年2月7日
墨西哥憲法
000000001810-09-16-00001810年9月16日
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853-12-30-00001853年12月30日
蓋茲登購地
000000001821-09-27-00001821年9月27日
墨西哥帝國獨立宣言
000000001836-12-28-00001836年12月28日
獨立宣言獲西班牙承認
尼加拉瓜
000000001987-01-09-00001987年1月9日
《尼加拉瓜憲法》建立
000000001821-09-15-00001821年9月15日
尼加拉瓜成為已宣布從西班牙獨立的中美洲聯邦的構成國
000000001838-11-05-00001838年11月5日
從中美洲聯邦獨立
000000001850-07-24-00001850年7月24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巴拿马
000000001972-10-11-00001972年10月11日
《巴拿馬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Panama)》建立
000000001903-11-03-00001903年11月3日
從哥倫比亞獨立
000000001999-12-31-00001999年12月31日
巴拿馬運河區主權由美國移交巴拿馬
000000001904-05-10-00001904年5月10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巴拉圭
000000001992-06-20-00001992年6月20日
巴拉圭民主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Paraguay)
000000001811-05-14-00001811年5月14日
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938-01-01-00001938年
由於大厦谷战争,巴拉圭獲得了大部分的格兰查科
000000001880-09-10-00001880年9月10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秘魯
000000001993-12-31-00001993年12月31日
《秘魯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Peru)》建立
000000001821-07-28-00001821年7月28日
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942-02-26-00001942年2月26日
《里約協議(英语:Rio Protocol)》結束了與厄瓜多爾的邊界爭端
000000001879-08-14-00001879年8月14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圣基茨和尼维斯
000000001967-02-27-00001967年2月27日
英國聯繫邦
000000001980-12-19-00001980年12月19日
安圭拉脫離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安圭拉
000000001983-09-19-00001983年9月19日
從英國獨立
圣卢西亚
000000001967-02-27-00001967年2月27日
成為聯繫邦
000000001979-02-22-00001979年2月22日
從英國獨立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000000001969-10-27-00001969年10月27日
成為聯繫邦
000000001979-10-27-00001979年10月27日
從英國獨立
苏里南
000000001954-12-15-00001954年12月15日
獲得自治權
000000001975-11-25-00001975年11月25日
從荷蘭獨立
千里達及托巴哥
000000001962-08-31-00001962年8月31日
從英國獨立
美国
000000001789-03-04-00001789年3月4日
《美國憲法》生效,取代了以前的《邦联条例》並創建了一個新的政府體系
000000001776-07-04-00001776年7月4日
《美國獨立宣言》,宣佈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959-08-21-00001959年8月21日
美國領土:夏威夷領地以夏威夷州的身份加入聯邦
000000001783-09-03-00001783年9月3日
獨立地位獲英國承認
000000001981-09-07-00001981年9月7日
島嶼地區:由於1972年簽署的條約,美國將塞拉納島和龍卡多爾島割讓給哥倫比亞
乌拉圭
000000001996-12-08-00001996年12月8日
1996年烏拉圭憲法公投(英语:1996 Uruguayan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
000000001825-08-25-00001825年8月25日
宣佈從巴西帝國獨立,加入拉普拉塔联合省(現阿根廷)。
000000001828-08-27-00001828年8月27日
《蒙特維多條約(英语:1828 Treaty of Montevideo)》簽訂,獨立地位獲巴西承認
000000001870-07-19-00001870年7月19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委內瑞拉
000000001999-12-20-00001999年12月20日
委內瑞拉新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Venezuela)確立了玻利瓦爾第五共和國
000000001810-04-19-00001810年4月19日[2]
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899-10-03-00001899年10月3日
仲裁庭將埃塞奎博圭亚那的大部分贈予英屬圭亞那。
000000001830-01-13-00001830年1月13日
大哥倫比亞解體
000000001845-03-30-00001845年3月30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亚洲
编辑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阿富汗
000000002021-08-19-00002021年8月19日
塔利班確立伊斯蘭酋長國
000000001919-08-19-00001919年8月19日
《拉瓦爾品第條約》結束英國對阿富汗外交政策的控制
000000001747-01-01-00001747年 杜蘭尼帝國
1893年劃定杜蘭線分開普什图尼斯坦,成為阿富汗和英屬印度的邊界
巴林
000000001971-08-15-00001971年8月15日
廢除了與英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000000001521-07-01-00001521年7月1日
葡萄牙征服當前領土
孟加拉国
000000001972-11-04-00001972年11月4日
法理上: 孟加拉國憲法
000000001971-03-26-00001971年3月26日
宣佈從巴基斯坦獨立
000000002015-07-31-00002015年7月31日
印度與孟加拉交換兩國邊境飛地
000000001991-02-27-00001991年2月27日
實際上: 自恢復議會民主以來的第一次大選。
不丹
000000002008-03-24-00002008年3月24日
第一次國會選舉
000000001885-01-01-00001885年
乌颜·旺楚克結束了內戰並統一不丹
000000001865-11-11-00001865年11月11日
《辛楚拉條約(英语:Treaty of Sinchula)》
汶萊
000000001959-09-29-00001959年9月29日
法理上:汶莱憲法
000000001984-01-01-00001984年1月1日
文萊於1979年1月4日與英國達成協議後重新獲得獨立
000000001841-08-18-00001841年8月18日
砂拉越王國成立
000000001962-12-12-00001962年12月12日
實際上:在文莱暴乱期間宣佈了戒嚴,無限期地暫停民主選舉。
柬埔寨
000000001993-09-21-00001993年9月21日
柬埔寨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Cambodia)
000000001953-09-09-00001953年9月9日
從法國獨立
000000001989-09-26-00001989年9月26日
越南佔領結束後獲得自由;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恢復國名為柬埔寨王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註 6]
000000001982-12-04-00001982年12月4日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現行的憲法(八二宪法),並大約每五年檢視一次
-999999998750-01-01-0000公元前1250年
商朝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目前可認證最早的朝代[3]
000000002011-10-06-00002011年10月6日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把1158平方公里土地划归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000000001947-12-25-00001947年12月25日[註 7]
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並自1991年起進一步增修
000000001971-07-29-00001971年7月29日
喪失中業島,臺澎金馬的範圍維持至今。
印度
000000001950-01-26-00001950年1月26日
法理上: 印度憲法
-999999999400-01-01-0000公元前600年
吠陀時代後期,恆河平原和西北地區的小邦整合成16個強國,是為十六雄國。
000000002015-07-31-00002015年7月31日
印度與孟加拉交換兩國邊境飛地
000000001947-08-15-00001947年8月15日
從大英帝國獨立。
伊朗
000000001979-02-11-00001979年2月11日
伊朗伊斯蘭革命結束了君主制並建立了一個伊斯蘭共和國
-999999999391-01-01-0000公元前609年
前616年-前609年阿述帝國滅亡後,米底王國統一,與巴比倫、呂底亞和埃及並立古代近東
000000001971-11-30-00001971年11月30日
伊朗占领大小通布岛[4]
伊拉克
000000002005-10-15-00002005年10月15日
伊拉克戰爭後的伊拉克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Iraq)[註 8]
000000000762-01-01-0000762年
阿拔斯王朝於底格里斯河畔建立巴格達作為首都,成為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的領頭大都會。
000000001991-02-28-00001991年2月28日
科威特獲解放。[註 8]
000000001932-10-03-00001932年10月3日
伊拉克王國
以色列
000000001948-05-14-0000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民主國家。依照《以色列獨立宣言》
-999999999890-01-01-0000公元前110年
隨著前110年起塞琉古帝國瓦解,王朝徹底獨立,擴張到撤瑪利亞、加利利、伊圖塔、佩雷亞和伊杜梅阿等鄰近地區,統治者採用頭銜“ basileus”。 一些現代學者將這一時期稱為以色列的獨立王國
000000001981-12-14-00001981年12月14日
按《戈蘭高地法》正式吞併六日戰爭中從敘利亞奪得的戈蘭高地;截至當時當地只是軍事佔領狀態。
000000002005-09-12-00002005年9月12日
以色列單方面撤出加沙地帶的行動結束
日本
000000001947-05-03-00001947年5月3日
在現行的日本憲法生效之後,在美國主導下進行了民主化
-999999999400-01-01-0000公元前600年
古墳時代,日本大部逐步統一於大和王權。
000000001972-05-15-00001972年5月15日
琉球群島交還日本並廢除琉球列島美國民政府
约旦
000000001952-01-01-00001952年1月1日
約旦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Jordan)
000000001946-05-25-00001946年5月25日
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結束
000000001997-10-26-00001997年10月26日
簽署《约以和约》,將阿拉伯谷中400平方公里有爭議區域的大部分交還給約旦
000000002011-06-12-00002011年6月12日
約旦內閣(英语:Cabinet of Jordan)成為一個民選機構[5]
朝鲜
000000001948-09-09-00001948年9月9日
金日成出任內閣首相,其家族目前仍在執政。
000000001948-09-09-00001948年9月9日
宣佈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000000001962-10-12-00001962年10月12日
《中朝邊界條約》簽訂
000000001972-12-25-00001972年12月25日
朝鮮憲法以「主體思想」取代共產主義作為朝鮮的執政理念。[註 9]
韩国
000000001987-10-29-00001987年10月29日
現時的第六共和國建立,結束軍事統治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
朝鮮日治時期結束
000000001953-07-27-00001953年7月27日
韓戰停火創造了沿著軍事分界線的北部邊界
000000001948-08-15-00001948年8月15日
第一共和國建立
科威特
000000001962-11-11-00001962年11月11日
科威特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Kuwait)
000000001752-01-01-00001752年
科威特酋長國建立
000000001969-12-18-00001969年12月18日
沙特-科威特中立區(英语:Saudi-Kuwaiti neutral zone)的正式劃分
吉尔吉斯斯坦
000000002010-06-10-00002010年6月10日
《吉爾吉斯斯坦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Kyrgyzstan)》引入了議會制。
000000001991-08-31-00001991年8月31日
從蘇聯獨立[6]
000000001936-12-05-00001936年12月5日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老挝
000000001975-12-02-00001975年12月2日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
000000001953-10-22-00001953年10月22日
從法國獨立
黎巴嫩
000000001926-05-23-00001926年5月23日
黎巴嫩共和國成立
000000001941-11-26-00001941年11月26日
宣佈從法國獨立
000000001920-09-01-00001920年9月1日
法國以現有邊界建立大黎巴嫩國
000000001943-11-22-00001943年11月22日
獨立地位獲法國承認
马来西亚
000000001963-09-16-00001963年9月16日
馬來西亞形成[7][8]
000000001957-08-31-00001957年8月31日
在獨立廣場宣布馬來亞從英國獨立[9]
000000001965-08-09-00001965年8月9日
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10][11][12]
000000001963-09-16-00001963年9月16日
馬來西亞由北婆羅洲、砂拉越、新加坡和現有的馬來亞聯邦聯合組成。[7][13]
馬爾地夫
000000001968-11-11-00001968年11月11日
宣佈為共和國
000000001965-07-26-00001965年7月26日
從英國獨立
蒙古国
000000001992-02-12-00001992年2月12日
《蒙古國憲法》宣布國家行代議民主制。
000000001206-01-01-00001206年
蒙古帝國建立
000000001911-12-29-00001911年12月29日
蒙古人宣佈從滿清獨立
緬甸
000000002011-03-30-00002011年3月30日
軍政府由民選政府取代
000000001948-01-04-00001948年1月4日
緬甸宣佈從英國獨立
1956年
與中國簽訂界約
尼泊尔
000000002008-05-28-00002008年5月28日
建立共和國
000000001768-12-21-00001768年12月21日
尼泊爾統一(英语:Unification of Nepal)
000000001815-12-02-00001815年12月2日
《蘇高利條約(英语:Sugauli Treaty)》結束了廓爾喀戰爭
阿曼
000000001749-06-10-00001749年6月10日
賽義德王朝開始,現時阿曼的王朝。
000000001650-01-26-00001650年1月26日
驅逐葡萄牙
000000001958-12-08-00001958年12月8日
瓜達爾賣給了巴基斯坦
000000001996-01-01-00001996年
阿曼基本法(英语:Basic Law of Oman)
巴基斯坦
000000001973-08-14-00001973年8月14日
巴基斯坦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Pakistan)
000000001947-08-14-00001947年8月14日
在印巴分治中從英屬印度獨立
000000001971-12-16-00001971年12月16日
實際上:在孟加拉國解放戰爭結束時巴軍投降,東巴基斯坦省及省政府解散
000000001974-02-22-00001974年2月22日
法理上: 巴基斯坦承認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獨立,放棄了對前東巴基斯坦省的主權
巴勒斯坦[a]
000000001994-05-04-00001994年5月4日
關於加沙地帶和傑里科地區的協定
000000001988-11-15-0000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獨立宣言
000000002007-06-15-00002007年6月15日
哈馬斯控制了加沙地帶
菲律賓[b]
000000001935-11-30-00001935年11月30日
菲律賓自由邦建立。
000000001898-06-12-00001898年6月12日
不斷發展的菲律賓革命運動宣稱從西班牙帝國獨立。[14][15][16]
2012年[17][18]
2012年,聯合國批准了菲律賓2009年向賓漢隆起提出的主權聲索。[18]
000000001946-07-04-00001946年7月4日
美國根據《馬尼拉條約》(1946年)承認其獨立。1935年憲法一直生效,直到1973年馬科斯政權頒布了一個新的憲法,然後採用了現在的1987年的憲法。
卡塔尔
000000001878-12-18-00001878年12月18日
從鄂圖曼帝國獨立
沙烏地阿拉伯
000000001932-09-23-00001932年9月23日
哈薩綠洲、蓋提夫、內志和漢志統一成為沙特阿拉伯
000000001744-01-01-00001744年
第一沙特王國建立[19]
000000002000-06-12-00002000年6月12日
與也門的邊界最終由吉達條約確立
新加坡
000000001965-08-09-00001965年8月9日[10]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
000000001959-06-03-00001959年6月3日
在英國內實行自治
000000001965-08-09-00001965年8月9日
被馬來西亞聯邦驅逐;新加坡成為獨立主權國家[12]
000000001965-08-09-00001965年8月9日
脫離馬來西亞獨立[10][11]
斯里蘭卡
000000001972-05-22-00001972年5月22日
斯里蘭卡憲法
000000001948-02-04-00001948年2月4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815-02-14-00001815年2月14日
法理上:康提王國被英屬錫蘭吞併
000000002009-05-18-00002009年5月18日
實際上:斯里蘭卡內戰結束後,斯里蘭卡政府重奪全國的控制。
叙利亚
000000002012-02-27-00002012年2月27日
敘利亞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Syria)[註 10]
000000001961-09-28-00001961年9月28日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解體
000000001941-11-08-00001941年11月8日
法理上:黎巴嫩宣佈從法屬敘利亞託管地獨立[註 10]
000000001967-06-10-00001967年6月10日
實際上:六日戰爭中,戈蘭高地被以色列侵占
塔吉克斯坦
000000001991-09-09-00001991年9月9日
從蘇聯獨立[6]
000000001929-12-05-00001929年12月5日
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泰國
000000002017-04-06-00002017年4月6日
2017年泰王國憲法
000000001767-11-06-00001767年11月6日
達信大帝驅逐了緬甸侵略者,協助國家獨立並建立泰國新的大一統王朝
000000001909-03-10-00001909年3月10日
1909年英國-暹羅條約
东帝汶
000000002002-05-20-00002002年5月20日
東帝汶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East Timor)
000000001975-11-28-00001975年11月28日
東帝汶宣佈獨立但被印尼鎮壓
000000001914-01-01-00001914年
葡屬帝汶的邊界獲擬定。[20]
000000002002-05-20-00002002年5月20日
在聯合國贊助的1999年獨立公投後,獨立地位獲國際認可
土库曼斯坦
000000002008-09-28-00002008年9月28日
土庫曼斯坦憲法
000000001991-10-27-00001991年10月27日
從蘇聯獨立[6]
000000001921-08-07-00001921年8月7日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阿联酋
000000001971-12-02-00001971年12月2日
與英國締結的條約廢除了
000000001972-02-11-00001972年2月11日
拉斯海瑪加入阿聯酋
乌兹别克斯坦
000000001991-08-31-00001991年8月31日
宣佈從蘇聯獨立[6]
000000001924-10-24-00001924年10月24日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越南
000000001959-12-31-00001959年12月31日
越南勞動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宣布越南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000000001945-09-02-0000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撤出
000000001976-07-02-00001976年7月2日
南北越統一成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000000002014-01-01-00002014年1月1日
現行越南憲法
葉門
000000001990-05-22-00001990年5月22日
北也門和南也門統一
000000001918-11-01-00001918年11月1日
北也門從鄂圖曼帝國獨立
000000002014-09-21-00002014年9月21日
胡塞武裝奪取了大部分原屬北也門的地方,包括首都薩那
000000001967-11-30-00001967年11月30日
南也門從英國獨立
000000002020-04-26-00002020年4月26日
南方過渡委員會宣布索科特拉省和部分前南也門地區走向自治
Table notes
^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為了部分澄清和更多細節,請參見巴勒斯坦歷史。
^ 菲律賓:為了部分澄清和更多細節,請參見Timeline of Philippine Sovereignty(英语:Timeline of Philippine Sovereignty)和Sovereignty of the Philippines(英语:Sovereignty of the Philippines)。
欧洲
编辑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阿尔巴尼亚
000000001991-04-29-00001991年4月29日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被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取代。
约000000001190-01-01-00001190年
執政官普羅貢(英语:Progon of Kruja)建立阿爾貝里公國(英语:Principality of Arbër)。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
將科索沃、西馬其頓和黑山邊境地區交還給南斯拉夫
000000001912-11-28-00001912年11月28日
宣佈從奥斯曼帝国獨立
000000001944-11-28-00001944年11月28日
阿爾巴尼亞在意大利/德國佔領後復國
安道尔
000000001993-04-28-00001993年4月28日
現行安道爾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Andorra)採用
000000001813-01-01-00001813年
通過半島戰爭逆轉拿破崙帝國對安道爾的吞併
000000002001-08-28-00002001年8月28日
安道爾-法國邊境經過調整,允許安道爾建造Envalira隧道通道橋。
奥地利
000000001918-11-12-00001918年11月12日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的宣言
000000001955-05-15-00001955年5月15日
《奧地利國家條約》恢復奧地利作為主權國
000000001921-12-14-00001921年12月14日
肖普朗,和8個其他市鎮在公投後併入匈牙利
000000001156-09-17-00001156年9月17日
小特權:從巴伐利亞公國獲得主權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公國
000000001804-08-11-00001804年8月11日
宣布成為奧地利帝國
白俄羅斯
000000001996-11-28-00001996年11月28日
1996年憲法修正案廢除最高蘇維埃並建立國民議會
000000001990-07-27-00001990年7月27日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家主權宣言(英语:Declaration of State Sovereignty of the Belarus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
寇松線
000000001991-08-25-00001991年8月25日
獨立地位獲蘇聯承認[6]
比利时
000000001831-07-21-00001831年7月21日
國王利奧波德一世宣誓效忠憲法,使該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000000001830-10-04-00001830年10月4日
臨時政府宣布獨立
000000001919-06-28-00001919年6月28日
比利時本土:《凡爾賽條約》和吞併東比利時州(英语:East Cantons)
000000001962-07-01-00001962年7月1日
比利時殖民地:盧旺達-烏隆地宣佈獨立並分裂成兩國:盧旺達和布隆迪。
波黑
000000001992-03-03-00001992年3月3日
宣佈從南斯拉夫獨立
[註 11]
000000001154-01-01-00001154年
波斯尼亞巴納特(英语:Banate of Bosnia)建立
000000001943-11-25-00001943年11月25日
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內建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
保加利亚
000000001989-11-10-00001989年11月10日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被保加利亞共和國取代
000000000632-01-01-0000632年
舊大保加利亞建立
000000001940-09-07-00001940年9月7日
經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維也納仲裁裁決,南多布羅加交回保加利亞王國
000000000681-01-01-0000681年
保加利亞第一帝國成立
000000001185-01-01-00001185年
保加利亞第二帝國成立
000000001878-07-13-00001878年7月13日
在奥斯曼帝国內的自治權經柏林條約獲得國際承認
000000001908-09-22-00001908年9月22日
從奥斯曼帝国獨立(英语:Bulgarian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克罗地亚
000000001991-10-08-00001991年10月8日
從南斯拉夫獨立[註 11]
000000000626-01-01-0000626年
克羅地亞公國成立[21][22][23][24][25]
000000001947-02-10-00001947年2月10日
在《巴黎和平條約》後,伊斯特里亞半島大部分獲併入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000000000925-01-01-0000925年
托米斯拉夫建立克羅地亞王國
捷克
000000001993-01-01-00001993年1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建立捷克和斯洛伐克
000000000895-01-01-0000895年
從大摩拉維亞公國獨立
丹麦
000000001953-06-05-00001953年6月5日
丹麥憲法法案
000000000935-01-01-0000935年 (或以前)
耶靈石,一對視為丹麥「建國証明」的盧恩石寫道:「國王哈拉爾命造此紀念碑......為自己贏得了全丹麥和挪威並令丹麥人成為基督徒的哈拉爾。」
000000001920-06-15-00001920年6月15日
丹麥本土:南日德蘭郡從德國奪回。[註 12]
000000001944-06-17-00001944年6月17日
丹麥領地:冰島王國脫離了邦聯。
爱沙尼亚
000000001918-02-24-00001918年2月24日
《愛沙尼亞獨立宣言》,藉以宣布成為共和國[Europe 1]
000000001918-02-24-00001918年2月24日
宣佈從俄羅斯帝國獨立
000000001920-07-01-00001920年7月1日
法理上:簽署《愛沙尼亞 - 拉脫維亞邊境條約》,將瓦爾加大部割讓給愛沙尼亞
000000001991-08-20-00001991年8月20日
重新獨立(從蘇聯),佔領結束[註 13]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1月1日
實際上:納爾瓦河的東部海岸和佩瑟里縣(英语:Petseri County)的大部分地區被轉移到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芬兰
000000001809-03-29-00001809年3月29日
波爾沃議會,芬蘭誕生作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政體
000000001917-12-06-00001917年12月6日
《芬蘭獨立宣言》,宣佈從俄羅斯帝國獨立
000000001956-01-26-00001956年1月26日
從蘇聯取回波卡拉半岛
000000001918-01-03-00001918年1月3日
獨立地位獲俄羅斯最高蘇維埃行政機構,全俄羅斯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承認
法國
000000001958-10-05-00001958年10月5日
建立現時的半總統制,稱為第五共和國
000000000481-01-01-0000481年 然後是000000000843-01-01-0000843年
首度建立(由克洛维,法蘭克人的國王)
法蘭西王國建立(西法蘭克王國),《凡爾登條約》
000000001947-02-10-00001947年2月10日
法國本土:兼併了唐德、拉布里格和原先是意大利的其他村莊。[註 14]
[註 15]
000000001962-07-05-00001962年7月5日
法国海外部分:在阿爾及利亞獨立後喪失阿爾及利亞法國省份。
德国
000000001949-05-23-00001949年5月23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生效。
843年 然後是
962年
東法蘭克王國建立
東法蘭克變成神聖羅馬帝國(以德意志王國作為帝國的主體)
000000001990-10-03-00001990年10月3日
西德和東德統一
1815年
德意志邦聯建立
000000001871-01-18-00001871年1月18日
德意志帝國建立
000000001954-01-01-00001954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獲得完全主權
000000001955-05-05-00001955年5月5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獲得完全主權
000000001991-05-15-00001991年5月15日
《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結束四國佔領。
希腊
000000001975-06-11-00001975年6月11日
希臘第三共和國
000000001821-03-25-00001821年3月25日 (傳統上)
000000001821-02-23-00001821年2月23日 (實際上)
希臘革命開始,1821年建立了各個區域行政局
000000001947-02-10-00001947年2月10日
《意大利的和平條約(英语:Treaty of peace with Italy (1947))》將多德卡尼斯群島贈予希臘
000000001822-01-01-00001822年1月1日
希臘第一共和國宣佈建立
000000001830-02-03-00001830年2月3日
希臘作為希臘王國獨立地位獲得《倫敦議定書(英语:London Protocol (1830))》承認。
匈牙利
000000001989-10-23-00001989年10月23日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被匈牙利共和國取代。
000000000895-01-01-0000895年
匈牙利親王國(英语:Principality of Hungary)建立。
000000001947-02-10-00001947年2月10日
根據《巴黎和平條約》,匈牙利失去了所有從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維也納仲裁裁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重獲的領土,因此它返回到1921年的邊界(除了西北部的三個村莊割讓給捷克斯洛伐克)。
000000002012-01-01-00002012年1月1日
《匈牙利基本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Hungary)》生效。
000000001000-01-01-00001000年
伊什特萬一世建立匈牙利王國。
冰島
000000000930-01-01-0000930年
冰島自由邦建立並舉行第一次冰島議會(國會,冰島語:Alþingi)會議。
000000001918-12-01-00001918年12月1日
冰島作為冰島王國成為主權國並從丹麥獨立,但保留了與丹麥國王的共主邦聯。
000000001972-09-01-00001972年9月1日
從未發生陸上領土變化,不過海洋專屬經濟區的擴張作為冰島疆域上的一次重大變化,值得特別加入。
000000001845-07-01-00001845年7月1日
冰島議會自1799年以來中斷後恢復運作。
000000001944-06-17-00001944年6月17日
冰島王國成為共和國。
愛爾蘭
000000001919-01-21-00001919年1月21日
當選的愛爾蘭議員組成愛爾蘭議會並單方面宣佈從英國獨立(英语:Iris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000000001542-01-01-00001542年
愛爾蘭王國建立
000000001922-12-06-00001922年12月6日
愛爾蘭自由邦根據《英愛條約》的協議脫離英國但仍是大英帝國的自治領
000000001922-12-08-00001922年12月8日
實際上:北愛爾蘭根據《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憲法法令(英语:Irish Free State Constitution Act 1922)》脫離愛爾蘭自由邦並重新加入英國
000000001931-12-11-00001931年12月11日
西敏法令賦予法律上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937-12-29-00001937年12月29日
《愛爾蘭憲法》確立愛爾蘭總理和總統的職責,並把愛爾蘭自由邦(或愛爾蘭語Saorstát Éireannor)取代為一個新國家名為愛爾蘭(或愛爾蘭語Éire)。
000000001949-04-18-00001949年4月18日
《1948年愛爾蘭共和國法令》終止了英國國王在愛爾蘭外交關係中的職能;英國國內法律(英语:Ireland Act 1949)聲稱至今愛爾蘭仍是國王的自治領;《愛爾蘭憲法》不接受這種解釋。
000000001999-12-02-00001999年12月2日
法理上:愛爾蘭憲法修正案除去領土收復主義者對北愛爾蘭的主張。[註 16]
義大利
000000001948-01-01-00001948年1月1日
《義大利憲法》建立意大利共和國
000000001861-03-17-00001861年3月17日
意大利統一
000000000476-08-23-0000476年8月23日
意大利王國建立,西羅馬衰亡後的獨立繼承國
约000000000888-01-02-0000888年1月2日
意大利王國獲得主權,卡洛林帝國解體後的獨立繼承國
000000001945-04-25-00001945年4月25日
德國支持的意大利社會共和國滅亡,恢復了意大利國家的統一和獨立。
000000001948-01-01-00001948年1月1日
《意大利和平條約(英语:Treaty of peace with Italy (1947))》正式奠定意大利共和國的邊界。由《1948年意大利憲法》在第10和117條執行。
拉脫維亞
000000001922-11-07-00001922年11月7日
《拉脫維亞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Latvia)》採用[Europe 1]
000000001918-11-18-00001918年11月18日
宣佈從俄羅斯獨立
000000001944-01-01-00001944年
佩塔洛沃割讓給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現代俄羅斯)
000000001990-05-04-00001990年5月4日
重新獨立(從蘇聯)[註 13]
列支敦斯登
000000002003-03-16-00002003年3月16日
2003年列支敦士登憲法公投(英语:2003 Liechtenstein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提升了親王的權力並使國家成為絕對君主制[27]
000000001813-10-19-00001813年10月19日
萊茵邦聯解體
000000001719-01-23-00001719年1月23日
購入瓦都茲
立陶宛
000000001990-03-11-00001990年3月11日
重新獨立(從蘇聯),佔領結束[註 13][Europe 1]
000000001253-01-01-00001253年
國王明道加斯加冕(更早時間建國,或者在1230年代)
000000001939-10-27-00001939年10月27日 和000000001940-08-03-00001940年8月3日
獲得維爾紐斯地區的西部(約一半)
000000001918-02-16-00001918年2月16日
宣佈從德國和俄羅斯獨立
盧森堡
000000001890-11-23-00001890年11月23日
脫離荷蘭王國的聯邦,自立成為大公國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佔領結束
000000001839-04-19-00001839年4月19日
在《倫敦條約》下瓜分盧森堡
馬爾他
000000001974-12-13-00001974年12月13日
馬爾他國(英语:State of Malta)成為共和國
000000001964-09-21-00001964年9月21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801-08-20-00001801年8月20日
哥佐島(英语:Gozo (independent state))重新加入馬爾他保護國
摩尔多瓦
000000001997-08-27-00001997年8月27日
摩爾多瓦憲法 (1997年)
000000001991-08-27-00001991年8月27日
從蘇聯獨立[6]
000000001940-08-02-00001940年8月2日
法理上: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000000001990-09-02-00001990年9月2日
實際上: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宣佈獨立。該政府並不獲任何聯合國成員國承認,但是實際上控制了外涅斯特里亞地區。
摩納哥
000000001962-12-17-00001962年12月17日
《摩納哥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Monaco)》修正案削弱王子的權力,建立現代國民議會
000000001861-01-01-00001861年
《法國 - 摩納哥條約(英语:Franco-Monegasque Treaty)》確認摩納哥主權(原先是薩丁王國的保護國)
000000001848-01-01-00001848年
芒通和羅克布呂訥-卡普馬丹被分割出來。
蒙特內哥羅
000000002007-10-22-00002007年10月22日
蒙特內哥羅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Montenegro)
000000001077-01-01-00001077年
國王米哈伊洛一世(英语:Mihailo I of Duklja)建立杜克利亞/澤塔王國(英语:Duklja)
000000001943-11-25-00001943年11月25日
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000000001878-07-13-00001878年7月13日
獨立地位經《1878年柏林條約》正式獲奥斯曼帝国國際地承認,此前其他國家已經承認。
000000002006-06-03-00002006年6月3日
宣佈從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
荷蘭
000000001815-08-24-00001815年8月24日
採用荷蘭聯合王國憲法。
000000001581-07-26-00001581年7月26日
《荷蘭獨立宣言》簽訂,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839-03-16-00001839年3月16日
歐洲荷蘭:荷蘭聯合王國依1839年倫敦條約分裂。
000000001954-12-15-00001954年12月15日
《荷蘭王國憲章(英语:Charter for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簽訂
000000001945-05-05-00001945年5月5日
佔領荷蘭的德軍投降
000000001975-11-25-00001975年11月25日
荷蘭王國:蘇里南宣佈獨立。
北馬其頓
000000001991-11-17-00001991年11月17日
北馬其頓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North Macedonia)
000000001991-09-08-00001991年9月8日
經過公投,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宣佈從南斯拉夫獨立[註 11]
000000001944-08-02-00001944年8月2日
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挪威
000000001814-01-01-00001814年
挪威憲法
000000000872-01-01-0000872年
國王哈拉爾一世統一挪威各小王國。
000000001930-02-27-00001930年2月27日
揚馬延成為挪威一部分。
000000001814-01-01-00001814年
挪威和丹麥的聯合解體。
000000001905-06-07-00001905年6月7日
挪威和瑞典的聯合解體。
000000001945-05-08-00001945年5月8日
德國占領軍投降。
波蘭
000000001989-06-04-00001989年6月4日
在長達45年的蘇聯主導之後,第一次部分自由的議會投票
000000000966-01-01-0000966年
第一個有記載的波蘭統治者梅什科一世採用基督教為國教。
000000001951-02-15-00001951年2月15日
波蘇邊境調整條約(英语:1951 Polish–Soviet territorial exchange)
000000001025-01-01-00001025年
梅什科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建立波蘭王國
葡萄牙
000000001976-04-02-00001976年4月2日
葡萄牙共和國憲法
000000001139-07-26-00001139年7月26日
葡萄牙郡在收復失地運動的奧里基戰役之後從萊昂王國獨立。1143年獲萊昂和1179年獲教宗承認。
000000001801-06-06-00001801年6月6日
葡萄牙本土:西班牙自橘子戰爭(英语:War of the Oranges)以來佔據了現今的邊境城鎮奧利文薩。
000000001999-12-20-00001999年12月20日
葡萄牙海外屬地:事實上:葡屬澳門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000000002002-05-20-00002002年5月20日
葡萄牙海外屬地:法理上:葡屬帝汶,自1975年被印尼佔領,正式解散成為獨立國家東帝汶。[註 17]
羅馬尼亞
000000001989-12-22-00001989年12月22日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000000001859-01-24-00001859年1月24日
自治的羅馬尼亞公國建立;1866年成為王國並於1878年從奥斯曼帝国獨立
000000001947-02-10-00001947年2月10日
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000000001878-07-13-00001878年7月13日
獨立地位依《柏林條約》獲國際承認。
圣马力诺
000000001600-01-01-00001600年
聖馬力諾憲法
000000000301-09-03-0000301年9月3日
傳統上建國
000000001463-01-01-00001463年
加入菲奧倫蒂諾、蒙特贾尔迪诺、塞拉瓦萊和法埃塔諾
000000001243-01-01-00001243年
共和政府形成,執政官(Capitani Reggenti)一職建立作為國家元首
塞爾維亞
000000001992-04-27-00001992年4月27日
從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獨立成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註 11]
650–000000000768-01-01-0000768年[28]
塞爾維亞大公國於7世紀建立。
000000002008-02-17-00002008年2月17日(有爭議)[29]
科索沃地區於2008年2月17日單方面宣布獨立,並得到108個聯合國會員國的承認。塞爾維亞承認科索沃政府,但聲稱其領土是其一個自治省。
000000002006-06-08-00002006年6月8日
塞爾維亞共和國成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合法繼承國,南斯拉夫的解體結束。
斯洛伐克
000000001993-01-01-00001993年1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解體
000000001993-01-01-00001993年1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建立捷克和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000000001991-12-13-00001991年12月13日
斯洛文尼亞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Slovenia)
000000001991-06-25-00001991年6月25日
宣佈從南斯拉夫獨立[註 11]
000000001945-02-19-00001945年2月19日
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西班牙
000000001978-12-06-00001978年12月6日
西班牙憲法
000000001479-01-01-00001479年
天主教雙王使卡斯蒂利亞王權和阿拉貢王權的王室統一。每個王國的政府,機構和法制至今仍保持獨立;《外國法》(Leyes de extranjeria)確定一個構成國的國民在其他王權/構成國是外國人。[30]
000000001976-02-26-00001976年2月26日
在《馬德里協定》之後喪失西屬撒哈拉。
000000001707-01-01-00001707年~000000001716-01-01-00001716年
法理上依《新基本法令》
000000001831-01-01-00001831年
解除王權和構成國並建立法理上統一的西班牙王國。
瑞典
000000001974-01-01-00001974年1月1日
政府文書
000000000970-01-01-0000970年(或以前)
胜利者埃里克,第一位瑞典王國稱王。
000000001809-03-29-00001809年3月29日
芬蘭輸給了俄羅斯帝國。
000000001523-06-06-00001523年6月6日
古斯塔夫·瓦薩獲選為瑞典國王並標誌著脫離卡爾瑪聯合。
瑞士
000000001848-11-12-00001848年11月12日
在獨立聯盟戰爭後成為聯邦制國家
000000001291-01-01-00001291年
傳統上建國
000000001815-01-01-00001815年
瓦萊州、納沙泰爾州和日內瓦州加入了瑞士聯邦。
000000001815-08-07-00001815年8月7日
恢復「舊制」(法語:Ancien Régime,聯邦制),推倒拿破崙·波拿巴所施加的變化。
乌克兰
000000001991-08-24-00001991年8月24日
從蘇聯獨立
000000001918-01-25-00001918年1月25日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宣佈從俄羅斯共和國獨立。
000000002014-03-18-00002014年3月18日
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
000000001991-08-24-00001991年8月24日
前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佈從蘇聯獨立。[6]
英国
000000001801-01-01-00001801年1月1日
《聯合法令》統一了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兩國而建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31][32][33]
000000000519-01-01-0000519年 然後是000000000927-01-01-0000927年
威塞克斯王國英格蘭王國
1707年與蘇格蘭聯合
000000001922-12-06-00001922年12月6日 然後是 000000001922-12-08-00001922年12月8日
愛爾蘭自由邦根據《英愛條約》的協議脫離英國,以及北愛爾蘭根據《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憲法法令(英语:Irish Free State Constitution Act 1922)》脫離愛爾蘭自由邦並重新加入英國。[註 14]
000000000843-01-01-0000843年
蘇格蘭王國
1707年與英格蘭聯合
(自1999年起下放議會)
000000001707-05-01-00001707年5月1日
大不列顛王國
000000001997-07-01-00001997年7月1日
英國海外領土:香港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000000001171-01-01-00001171年 然後是000000001542-01-01-00001542年
愛爾蘭領地愛爾蘭王國
000000001216-01-01-00001216年
威爾士公國
1542年與英格蘭聯合或被英格蘭吞併
(自1999年起下放議會)
梵蒂冈
000000001274-01-01-00001274年
1274年的教宗選舉誕生了現行政制
000000001929-06-07-00001929年6月7日
《拉特朗條約》的批准使梵蒂岡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000000001929-02-11-00001929年2月11日
《拉特朗條約》簽訂
Table notes
^ 1.0 1.1 1.2 現在波羅的海三國的立國日期受到國際爭議。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堅持說它們被蘇聯非法佔領,現時政府是二戰前政權的延續,它們以流亡政府的形式繼續存在著。俄羅斯卻堅持說現在的波羅的海三國法律上是蘇聯解體後新誕生的。這三個國家都以獨立國家而不是蘇聯繼承國的身份加入聯合國。詳情參見波羅的海國體連續性。
大洋洲
编辑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澳大利亞
000000001901-01-01-00001901年1月1日
澳大利亞聯邦成立為聯邦。
000000001901-01-01-00001901年1月1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975-09-16-00001975年9月16日
巴布亞新幾內亞正式從澳大利亞獨立
000000001931-12-11-00001931年12月11日
西敏法令
000000001986-03-03-00001986年3月3日
1986年澳大利亞法令(英语:Australia Act 1986)
斐济
000000001970-10-10-00001970年10月10日
從英國獨立
基里巴斯
000000001979-07-12-00001979年7月12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975-10-01-00001975年10月1日
吉爾伯特群島(後來的基里巴斯)和埃利斯群島(後來的圖瓦盧)的分離
马绍尔群岛
000000001979-05-01-00001979年5月1日
憲法和地區政府建立
000000001986-10-21-00001986年10月21日
與美國有《自由聯合協定》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000000001979-05-10-00001979年5月10日
憲法批准
000000001986-11-03-00001986年11月3日
與美國有《自由聯合協定》
000000001979-05-10-00001979年5月10日
雅浦、楚克、波納佩和科斯雷統一成為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瑙鲁
000000001968-01-31-00001968年1月31日
從聯合國托管獨立(澳大利亞、英國和新西蘭統治結束)
新西兰
000000001840-02-06-00001840年2月6日
英國王室和土著毛利部落之間的《懷唐伊條約》將新西蘭的kawanatanga(毛利語「主權」)交給維多利亞女王。
000000001853-01-17-00001853年1月17日
自治政府(英语:New Zealand Constitution Act 1852)
000000001962-06-01-00001962年6月1日
薩摩亞從新西蘭完全獨立。它亦是第一個獨立的太平洋島國。
000000001856-04-18-00001856年4月18日
責任政府
000000001907-09-26-00001907年9月26日
獲得名義上獨立(自治領地位)。
000000001926-10-25-00001926年10月25日
《1926年的巴爾福宣言(英语:Balfour Declaration of 1926)》 — 英國和自治領是「大英帝國內的自治社區,地位相同,在國內或國外事務的任何方面都不是從屬於另一個」
000000001938-07-27-00001938年7月27日
總督不再代表英國政府,而是成為國王的私人代表。
000000001947-11-25-00001947年11月25日
《西敏寺法規》獲採用(英语:Statute of Westminster Adoption Act 1947) — 英國失去了為新西蘭立法的權力,除非提出要求
000000001947-12-10-00001947年12月10日
全權修改自己的憲法
000000001967-12-01-00001967年12月1日
總督由新西蘭自行任命
帛琉
000000001981-01-01-00001981年1月1日
帕勞共和國在採用憲法後成立
000000001994-10-01-00001994年10月1日
從聯合國托管獨立(美國統治)。
巴布亚新几内亚
000000001973-12-01-00001973年12月1日
自治區
000000001975-09-16-00001975年9月16日
從澳大利亞獨立
萨摩亚
000000001962-06-01-00001962年6月1日
從新西蘭獨立
所罗门群岛
000000001976-01-02-00001976年1月2日
從英國獲得自治權
000000001978-07-07-00001978年7月7日
從英國獨立
汤加
000000001970-07-04-00001970年7月4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845-12-04-00001845年12月4日
喬治·圖普一世統一現時湯加
图瓦卢
000000001975-10-01-00001975年10月1日
吉爾伯特群島(後來的基里巴斯)和埃利斯群島(後來的圖瓦盧)的分離
000000001978-10-01-00001978年10月1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979-02-07-00001979年2月7日
與美國簽訂的條約承認圖瓦盧控制富納富提、努庫費陶、努庫萊萊和紐拉基塔島環礁
瓦努阿图
000000001980-07-30-00001980年7月30日
從英法共管獨立[34]
跨大陆国家
编辑
國家
現時政制確立日期
現時政制的誕生
主權建立日期
獲得主權事件
最近疆域變更日期
最近主要疆域變化
亞美尼亞
000000001991-09-21-00001991年9月21日
2015亞美尼亞憲法公投(英语:2015 Armenian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建立議會共和制
000000000880-01-01-0000880年
九世紀演化成封建王國,巴格拉提德時代的亞美尼亞出現短暫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創新
000000001936-12-05-00001936年12月5日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000000001991-09-21-00001991年9月21日
獨立地位獲蘇聯承認[6]
阿塞拜疆
000000001991-10-18-00001991年10月18日
宣佈從蘇聯獨立
000000001918-05-28-00001918年5月28日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建立。[6]
000000001920-04-28-00001920年4月28日
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哥伦比亚
000000001886-08-04-00001886年8月4日
哥倫比亞共和國建立(英语:Colombian Constitution of 1886)
000000001810-07-20-00001810年7月20日
宣佈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903-11-03-00001903年11月3日
巴拿馬分離哥倫比亞
000000001819-08-07-00001819年8月7日
獨立地位獲西班牙承認
000000001830-01-01-00001830年
大哥倫比亞解體
賽普勒斯
000000001960-08-16-00001960年8月16日
《賽普勒斯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Cyprus)》建立協商民主制政府。協商民主實際上在1963年中止了 。[35][36][37]
000000001960-08-16-00001960年8月16日
從英國獨立
000000001974-07-23-00001974年7月23日
賽普勒斯聯合國緩衝區設立
000000001983-11-15-00001983年11月15日 (有爭議)
北賽普勒斯宣布獨立。該政府已實際上控制了島嶼北部,但只獲土耳其承認
埃及
000000001952-07-23-00001952年7月23日
埃及七月革命
000000001922-02-28-00001922年2月28日
英國單方面承認埃及獨立,但英國繼續軍事佔領
000000001982-04-25-00001982年4月25日
按照與以色列的和平條約規定,最後一批以色列軍隊和定居者撤出西奈半島
000000002014-01-18-00002014年1月18日
新埃及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Egypt)在2013年埃及政變後採用
000000001956-06-18-00001956年6月18日
最後一批英軍撤出蘇伊士運河區
000000001961-09-28-00001961年9月28日
實際上: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大馬士革的軍事政變後解體
格鲁吉亚
000000001991-04-09-00001991年4月9日
宣佈從蘇聯獨立
000000001008-01-01-00001008年
格魯吉亞王國建立
000000001992-07-23-00001992年7月23日
阿布哈茲單方面宣佈獨立
000000001918-05-26-00001918年5月26日
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建立[6]
000000001991-11-28-00001991年11月28日
南奥塞梯單方面宣佈獨立
印度尼西亞
000000001945-08-18-00001945年8月18日
《印尼憲法》獲印度尼西亞獨立籌備委員會(英语: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Indonesian Independence)批准
000000001945-08-17-00001945年8月17日
《印度尼西亞獨立宣言》,宣佈從荷蘭獨立
000000002002-05-20-00002002年5月20日
東帝汶獨立,原本管治作為印尼的一個省
000000001949-12-27-00001949年12月27日
獨立地位獲荷蘭承認
哈萨克斯坦
000000001995-08-30-00001995年8月30日
哈薩克斯坦憲法
000000001991-12-16-00001991年12月16日
宣佈從蘇聯獨立[6]
000000001936-12-05-00001936年12月5日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
000000001993-03-30-00001993年3月30日 (有爭議)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及周邊地區租給俄羅斯。[註 18]
巴拿马
000000001903-11-03-00001903年11月3日
巴拿馬分離哥倫比亞,從西班牙獨立
000000001979-10-01-00001979年10月1日
巴拿馬運河區
俄羅斯
000000001993-12-25-00001993年12月25日
1993年俄羅斯憲法公投(英语:1993 Russian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取代最高蘇維埃為聯邦會議並提升總統權力。
000000000882-01-01-0000882年
基輔羅斯建立
000000002014-03-18-00002014年3月18日 (有爭議)
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
000000001990-06-12-00001990年6月12日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宣佈(英语:Declaration of State Sovereignty of 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擁有它土地的主權[6]
土耳其
000000001923-10-29-00001923年10月29日
土耳其由帝國轉變為共和國。
000000001299-01-01-00001299年
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建立。
000000001939-06-29-00001939年6月29日
土耳其吞併原本敘利亞的哈塔伊省。
排序的名单
编辑
在此列表中,「最后从属日期」是指最后一次由一个外部的政府控制的日期。下面的列表显示了關於大集团的相关独立日期,从非殖民化(例如41個当前国在1956年至1966年間从英国和法国获得了主权)或一个政治联盟的解體(例如18個当前国在1990年至1992年間从苏联和南斯拉夫获得了主权)。在其他情况下,一个主权国家被外国军事占领或政治征服一段时间,后来重新取得独立(例如6个当前国在1944年至1945年从纳粹德国間获得了主权)。
日期是指实際统治或大部领土被占领,不论是否經过国际认可。
在一个联盟,例如捷克斯洛伐克、苏联、或卡爾瑪联盟,一个構成國可以被视为主导者,一般在政府所在位置。英國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情况。如果英格蘭被視為占主导地位的構成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征服,撒克逊人的入侵,10世纪的统一,和1066年诺曼征服,都在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联合之前。然而,如果从苏格兰角度看便是一个完整历史的主权,可以追溯到从843年的统一到1707年与英格兰聯合(通过从1657年到1660年一个简短的英格兰吞并)。一些苏格兰人視1707年聯合为把國家主权割让給英格蘭。[39]
國家
洲份
首次獲得主權
最后从属日期
前一統治國
歷史註解
阿富汗
亞洲
000000001709-01-01-00001709年
000000001796-01-01-00001796年
阿夫沙爾王朝
2021年–現代: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2004年–2021年: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2002年–2004年: 阿富汗伊斯蘭國過渡政府(英语:Transitional Islamic State of Afghanistan)
2001年–2002年: 阿富汗伊斯蘭國
1996年–2001年: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註 19]
1992年–1996年: 阿富汗伊斯蘭國[註 20]
1987年–1992年: 阿富汗共和國
1978年–1987年: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1973年–1978年: 阿富汗共和國
1926年–1973年: 阿富汗王國
1823年–1926年: 阿富汗酋長國 (英國保護國 1879年-1919年)
1796年–1823年:杜蘭尼王朝 (又稱阿富汗帝國)
1738年–1796年: 阿夫沙爾王朝一部分
1709年–1738年:漢達基王朝
1506年–1709年:布哈拉汗國一部分
1405年–1506年:帖木兒帝國的中心
1369年–1405年:帖木兒帝國一部分
1231年–1369年:蒙古帝國一部分
1163年–1231年:花剌子模王朝一部分
1003年–1163年:加兹尼王朝
873年–1003年:薩法爾王朝
821年–873年:塔希爾王朝一部分
750年–821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馬亞王朝一部分
500年–661年: 薩珊帝國一部分
320年–500年:寄多羅王朝(英语:Kidarites)
30年–320年:貴霜帝國
前150年—30年:印度-帕提亞王國和印度-斯基泰王國一部分
前256年–前150年: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
前549年—前256年:亞歷山大帝國一部分
前549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前678年–前549年:米底王國一部分
[註 21]
阿尔巴尼亚
歐洲
000000001912-11-28-00001912年11月28日
000000001944-11-01-00001944年11月[40]
德國
1992年–現代: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1976年–1992年: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1946年–1976年: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
1944年–1946年: 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
1943年–1944年: 德國佔領的 阿爾巴尼亞王國
1939年–1943年: 意大利佔領的 阿爾巴尼亞王國
1928年–1939年: 阿爾巴尼亞王國
1925年–1928年: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第一共和國)
1914年–1925年: 阿爾巴尼亞親王國[註 22]
1912年–1914年: 阿爾巴尼亞臨時政府(英语: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Albania)
1479年–1912年: 奥斯曼帝国的斯庫塔里桑扎克(英语:Sanjak of Scutari)部分
1444年–1479年:萊什聯盟(阿爾巴尼亞封建領主軍事同盟)
1190年–1444年:各個阿爾巴尼亞大公國(英语:Albanian_principalities)(包括阿爾巴尼亞公國(英语:Principality of Albania (medieval)))
1255年-1368年:阿爾巴尼亞王國(英语:Kingdom of Albania (medieval)),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王国安茹王朝的從屬國
1190年-1255年:阿爾貝里公國(英语:Principality of Arbanon),[註 23]
304年–1190年: 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的馬其頓行省部分
前148年–304年: 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又稱羅馬帝國)的馬其頓行省部分
[註 24]
阿尔及利亚
非洲
000000001962-01-01-00001962年
000000001962-07-03-00001962年7月3日[42]
法國
1962年–現代: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註 25]
1830年–1962年: 法蘭西殖民帝國一部分 (法属阿尔及利亚)
1556年–1830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阿爾及爾攝政)(又稱奧斯曼阿爾及利亞)
1235年–1554年: 特萊姆森王國
1121年–1269年: 穆瓦希德王朝一部分
1014年–1152年:哈玛德王朝(英语:Hammadid dynasty)
973年–1148年:齊里王朝
909年–973年:法蒂瑪王朝
800年–909年:阿格拉布王朝
778年–909年:魯斯塔米德王朝
750年–778年: 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 倭馬亞王朝一部分
590年–698年: 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的阿非利加總督管區(英语:Exarchate of Africa)部分
484年–703年:奧雷斯王國(英语:Kingdom of the Aurès)
435年–534年:汪達爾-阿蘭王國
395年-435年: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又稱西羅馬帝國)的一個阿非利加省
前40年–395年: 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又稱羅馬帝國)的一個阿非利加省
前202年–前40年:努米底亞王國
前814年–前202年:迦太基帝國一部分
前2500年–前539年:腓尼基一部分
前10,000年–前2500年:聚居著卡普薩文化
前20,000年–前10,000年:聚居著伊比利毛里文化(英语:Iberomaurusian)
前80,000年-前20,000年:聚居著阿泰尔文化(英语:Aterian)
[註 26]
安道尔
歐洲
000000001278-09-07-00001278年9月7日[44][45]
000000001944-11-01-00001944年11月[46]
法國
1278年–現代:安道爾公國[註 27][註 28]
987年–1278年:法國一部分
843年–987年:西法兰克王国一部分
481年–843年:法兰克王国一部分
395年–481年:西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27年–481年: 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又稱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197年–前27年: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又稱羅馬共和國)一部分
安哥拉
非洲
000000001975-11-11-00001975年11月11日[47]
000000001975-11-11-00001975年11月11日
葡萄牙
1992年–現代:安哥拉共和國
1975年–1992年:安哥拉人民共和國 [註 29]
1972年–1975年: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安哥拉國)
1951年–1972年: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安哥拉海外省)
1575年–1951年: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葡屬西非)
[註 30]
安地卡及巴布達
美洲
000000001981-11-01-00001981年11月1日[48]
000000001981-11-01-00001981年11月1日
英国
1981年–現代:安地卡及巴布達 (大英國協王國一部分,與英國的共主邦聯)
1958年-1962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西印度群島聯邦一部分)
1632年–1981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英屬背風群島一部分)[註 31]
[註 32]
阿根廷
美洲
000000001810-05-25-00001810年5月25日
000000001816-07-09-00001816年7月9日[49]
西班牙
1983年–現代: 阿根廷共和國
1974年–1983年: 阿根廷共和國(國家重組進程)
1946年–1974年: 阿根廷共和國(庇隆時代)
1930年–1946年: 阿根廷共和國(軍政府時代)
1861年–1930年: 阿根廷共和國
1831年–1861年: 阿根廷邦聯
1816年–1831年: 拉普拉塔联合省(又稱南美洲聯合省)[註 33]
1810年–1816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拉普拉塔联合省)(又稱南美洲聯合省)[註 34]
1776年–1810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拉普拉塔总督辖区)
1542年–1824年: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秘魯總督區)
1528年–1542年: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新安大路西亞省(英语:Governorate of New Andalusia))
[註 35]
亞美尼亞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999999997508-01-01-0000公元前2492年
000000001991-09-23-00001991年9月23日[50]
蘇聯
1991年–現代: 亞美尼亞共和國
1936年–1991年: 苏联一部分(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936年: 苏联一部分( 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一部分)
1920年–1922年: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18年–1920年: 亞美尼亞共和國(又稱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1918年–5月: 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
1917年–1918年: 俄羅斯共和國的外高加索委員部部分
1829年–1917年:俄羅斯帝國的高加索總督區部分
1502年–1829年: 奥斯曼帝国(英语:Armenians in the Ottoman Empire)一部分
1468年–1502年: 帖木兒帝國一部分
1374年–1468年:黑羊王朝一部分
1335年–1374年:札剌亦兒王朝一部分
1236年–1335年:蒙古帝國一部分
1201年–1306年:亞美尼亞札克力王朝(英语:Zakarid Armenia)
1071年–1194年:大塞爾柱帝國一部分
987年–1170年:休尼克王國(英语:Kingdom of Syunik)
883年–1045年:亞美尼亞巴格拉提德王朝(英语:Bagratid Armenia)
654年–884年:亞爾明尼亞埃米爾領,倭马亚王朝和 阿拔斯王朝的省份[註 36]
428年–654年:由西方的 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和東方的 萨珊帝国瓜分
前331年–428年:亞美尼亞王國
前549 年–前331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前860年–前590年:烏拉爾圖
前1114年–前860年:奈里(英语:Nairi)
前1300年–前1190年:亞美尼亞舒普瑞亚(英语:Shupria)
前1500 年–前1290年:Hayasa-Azzi(英语:Hayasa-Azzi)
前2492年:傳統建國日期[註 37]
澳大利亞
大洋洲
000000001901-01-01-00001901年1月1日
000000001942-10-09-00001942年10月9日
英國
1942年–現代: 澳大利亞聯邦[註 38], (大英國協王國一部分,與英國的共主邦聯)
1901年–1942年: 澳大利亞聯邦,大英帝國下的聯邦制自治領
1788年–1901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註 39]
奥地利
歐洲
000000001918-11-12-00001918年11月12日[52]
000000001955-05-15-00001955年5月15日[53]
二戰同盟國 (同盟國軍事佔領奧地利)
1955年–現代:奧地利共和國 [註 40]1945年–1955年:同盟國軍事佔領奧地利1938年–1945年: 被德國吞併1934年–1938年:奧地利聯邦國 (意大利從屬國)1919年–1934年:奥地利共和国 (第一共和國)[註 41]1918年–1919年: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 [註 42]1867年–1918年:奧匈帝國 [註 43]1804年–1867年:奧地利帝國1457年–1804年:奧地利大公國 (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國)1156年–1457年:奧地利公國 (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國)
阿塞拜疆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000000001918-05-28-00001918年5月28日
000000001991-08-30-00001991年8月30日
蘇聯
1991年–現代:阿塞拜疆共和國 [註 44]
1936年–1991年: 苏联(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936年: 苏联一部分( 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一部分)
1920年–1922年: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8年–1920年: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
1824年–1918年: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796年–1824年:伊朗崇高國(又稱卡扎爾王朝)一部分
1747年–1796年:阿夫沙爾王朝一部分
1760年–1794年:桑德王朝一部分
1736年–1747年:阿夫沙爾王朝一部分
1722年–1729年:漢達基王朝一部分
1501年–1736年:萨非王朝一部分
1468年–1508年:白羊王朝一部分
1405年–1507年:帖木儿帝国一部分
1406年–1468年:黑羊王朝一部分
1370年–1405年:帖木儿帝国一部分
1337年–1376年:薩爾巴達爾(英语:Sarbadars)一部分
1336年–1432年:札剌亦兒王朝一部分
1335年–1393年:莫扎法爾王朝一部分
1335年–1357年:丘拜尼王朝一部分
1256年–1335年:伊兒汗國一部分
1077年–1231年:花剌子模王朝一部分
1037年–1194年:大塞尔柱帝国一部分
963年–1186年:加兹尼王朝一部分
875年–999年:薩曼王朝一部分
934年–1055年:白益王朝一部分
867年–1002年:薩法爾王朝一部分
928年–1043年:齊亞爾王朝一部分
750年–1258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642年–759/760年:達布依王朝一部分
224年–651年: 萨珊王朝一部分
前247年 – 224年:安息帝國一部分
前312年–前63年:塞琉古帝国一部分
前550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国一部分
(前652年–前625年):斯基提亞一部分
前678年–前550年:米底王国一部分
前850年–前616年:曼努亞人一部分
前2700年–前539年:埃蘭一部分
前3200年–前2700年:原始埃蘭一部分
巴哈马
美洲
000000001973-07-10-00001973年7月10日[54]
000000001973-07-10-00001973年7月10日
英国
1973年–現代:巴哈馬國[註 45] (大英國協王國一部分,與英國的共主邦聯)
1718年-1973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英屬巴哈馬(英语:The Bahamas#Arrival_of_the_English))1492年-1718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新西班牙總督轄區一部分)[註 46]
巴林
亞洲
000000001971-12-16-00001971年12月16日
000000001971-12-16-00001971年12月16日
英国
2002年–現代:巴林王國
1971年–2002年:巴林國
1861年–1971年:英國保護國[註 47]
1783年–1861年:巴尼歐特拜(英语:Bani Utbah)統治
1717年–1783年:阿曼在入侵成功後統治
1602年–1717年: 萨珊王朝一部分
1521年–1602年: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1400年代中葉–1521年:賈布里德王朝統治
1253年-1400年代中葉:烏斯庫里德王朝(英语:Usfurids)統治
1076年–1235年:烏尤尼德王朝(英语:Uyunid dynasty)統治
976年–1076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899年–976年:由卡爾馬特派王朝(英语:Qarmatians)統治
公元3世紀–899年: 萨珊王朝統治
前130年–公元3世紀: 由安息帝國統治
前6世紀–前3世紀:
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前4千年–前6世紀:迪爾穆恩文化
孟加拉国
亞洲
000000001971-03-26-00001971年3月26日[55]
000000001971-12-16-00001971年12月16日
巴基斯坦
1972年–現代: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1971年–1972年: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
1955年–1971年:巴基斯坦一部分(東巴基斯坦)
1947年–1955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巴基斯坦自治領的東孟加拉)
1858年–1947年: 大英帝国的 孟加拉管轄區部分,印度帝國(又稱英属印度)一部分
1757年–1858年: 大英帝国的 孟加拉管轄區部分,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一部分
1717年–1880年:納瓦卜統治[註 48]
1576年–1717年:莫卧兒帝國的孟加拉蘇巴部分
1352年–1576年:孟加拉蘇丹國
1206年–1526年: 德里蘇丹國一部分
1204年–1297年:德瓦王朝(英语:Deva dynasty)
約1070年–1204年:犀那王朝
約750年–約1070年:波羅王朝一部分
約650年–約750年:伽革王朝(英语:Khadga dynasty)一部分
590年–626年:高達王國
350年–655年:跋摩王朝
240年–550年:笈多王朝一部分
前185年–75年:巽伽王朝一部分
前232年–800年:三摩呾吒(英语:Samatata)一部分
前325年–前185年:孔雀王朝一部分
前400年–前325年:文伽王國(英语:Vanga Kingdom)一部分
前700年–前200年:奔那伐彈那國(英语:Pundravardhana)
[註 49]
巴巴多斯
美洲
000000001966-11-30-00001966年11月30日
000000002021-11-30-00002021年11月30日
英国
2021年–現代:巴巴多斯
1966年–2021年:巴巴多斯 (大英國協王國一部分,與英國的共主邦聯)
1958年-1962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西印度群島聯邦一部分)
1625年–1966年: 大英帝国一部分 (英屬巴巴多斯)[註 50]
約1200年–約1500年:居住著加勒比人
約800年–約1200年:居住著薩拉多伊德人(英语:Saladoid)
[註 51]
白俄羅斯
歐洲
000000001990-07-27-00001990年7月27日
000000001991-08-25-00001991年8月25日
蘇聯
1990年–現代:白俄羅斯共和國
1943年–1990年: 苏联(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1年–1943年:被 德國佔領(東方專員轄區的白魯塞尼亞總管區)
1922年–1941年: 苏联(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0年–1922年: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9年: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795年–1919年:俄羅斯帝國一部分(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又稱白俄羅斯民主共和國))
1569年–1795年:波蘭聯邦(又稱波蘭立陶宛聯邦)
1236年–1569年:立陶宛大公國一部分
987年:波洛茨克大公國(英语:Principality of Polotsk)(獨立的大公國)
987年以前:9世紀的白俄羅斯是羅斯(又稱基輔羅斯)一部分。該國是由東斯拉夫人和芬蘭-烏戈爾人組成的鬆散聯邦,由留里克王朝統治
[註 52]
比利时
歐洲
000000001830-10-04-00001830年10月4日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
德國
1830年–現代:比利時王國[註 53]
1813年–1830年:荷蘭一部分
1795年–1813年:法國一部分
1713年–1795年:奥属尼德兰[註 54]
1581年–1714年:西屬尼德蘭[註 55]
伯利兹
美洲
000000001981-09-21-00001981年9月21日[57]
000000001981-09-21-00001981年9月21日
英国
1981年–現代:伯利茲 (大英國協王國一部分,與英國的共主邦聯)
1716年–1973年:大英帝國一部分(貝里斯)
1716年–1973年:大英帝國一部分(英屬宏都拉斯)
贝宁
非洲
000000001960-08-01-00001960年8月1日[58]
000000001960-08-01-00001960年8月1日
法國
1990年–現代:貝寧共和國1975年–1990年: 貝寧人民共和國
1958年–1975年:達荷美共和國(法蘭西共同體一部分)
1904年–1958年:(法屬西非的法屬達荷美)
約1600年–1904年:達荷美王國(法國保護國 1879年-1919年)
不丹
亞洲
000000001634-01-01-00001634年
000000001634-01-01-00001634年
(無)
1907年–現代:不丹王國(1772年–1947年:英國保護國[註 56]1947年–現代:印度保護國[註 57]) 18世紀:西藏的藩屬國(1772年英國入侵) 17世紀初:在五喇嘛之戰後統一13世紀:大元(又稱元朝)統治大約10世紀:藏族-蒙古族軍隊佔領8世紀:大蕃國(又稱吐蕃)的一個部落6世紀中葉以前:可能是迦摩縷波王國的領地[59][60][註 58]
玻利维亚
美洲
000000001825-08-06-00001825年8月6日
000000001825-08-06-00001825年8月6日
西班牙
2009年–現代:玻利維亞多民族國
1839年–2009年:玻利維亞共和國
1836年–1839年:與北秘魯和南秘魯聯合為秘魯-玻利維亞邦聯
1825年–1839年:玻利維亞共和國(國名致敬西蒙·玻利瓦尔。原本就獨立還是併入秘魯或阿根廷有爭議,到了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成為總統,他於丘基薩卡舉行國民代表大會決定前途。幾乎所有與會者支持獨立和反對併入阿根廷(前拉布拉塔)或秘魯)
1821年–1825年:秘魯總督轄區的中心(西班牙帝國的總督轄區)
1810年–1821年:秘魯總督轄區一部分(西班牙帝國的總督轄區)
1776年–1810年:拉普拉塔總督轄區一部分(西班牙帝國的總督轄區)
1542年–1776年:秘魯總督轄區一部分(西班牙帝國的總督轄區)
1528年–1542年:新托萊多省(卡斯蒂利亞王權的總督轄區)
1471年–1542年:印加帝國一部分
1000年–1500年:莫羅文化
550年–約1000年:蒂亞瓦納科文化
當地已經被居住了2500年,當玻利維亞原住民(英语:Indigenous peoples in Bolivia)包括艾馬拉人進入該地。
波黑
歐洲
000000001377-01-01-00001377年
000000001992-03-03-00001992年3月3日
南斯拉夫
1997年–現代: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1992年–1997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
1945年–1992年:克羅地亞獨立國一部分 (納粹德國的入侵)
1918年–1941年:南斯拉夫王國一部分
1878年–1918年:奧匈帝國一部分(1908年正式吞併)
1463年–1878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377年–1463年:波斯尼亞王國
1154年–1377年:波斯尼亞巴納特(英语:Banate of Bosnia)(匈牙利王國從屬國)
博茨瓦纳
非洲
000000001966-09-30-00001966年9月30日[61]
000000001966-09-30-00001966年9月30日
英国
1966年–現代:博茨瓦納共和國
1885年–1966年:大英帝國的貝專納保護國部分
600年:班圖人首先從北方進入當地
當地自舊石器時代已被人類定居。原本的南部非洲居民是薩恩人和科伊科伊人。
巴西
美洲
000000001822-09-07-00001822年9月7日[62]
000000001822-09-07-00001822年9月7日
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
1985年–現代: 巴西聯邦共和國(巴西第六共和國)(聯邦制)
1964年–1985年: 巴西軍政府(巴西第五共和國)(聯邦制)
1946年–1964年: 巴西第四共和國(英语:Fourth Brazilian Republic)(聯邦制)
1930年–1946年: 巴西瓦加斯時代(英语:Vargas Era)(聯邦制)
1889年–1930年: 巴西合眾國(聯邦制)
1822年–1889年: 巴西帝国(單一制)
1815年–1822年:巴西王國,升格為王國以便合法地與葡萄牙王國組成 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葡萄牙帝國)
1500年–1815年: 巴西殖民地,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前9000年–1500年:聚居著巴西原住民,包括圖皮人、格人(英语:Gê peoples)、內陸加勒比人(Kalina people)和阿拉瓦克人。
汶萊
亞洲
000000001984-01-01-00001984年1月1日
000000001984-01-01-00001984年1月1日
英国
1984年–現代:汶萊達魯薩蘭國
1945年–1984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942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
1888年–1942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368年–1888年:汶萊蘇丹國
1294年–1368年:滿者伯夷一部分
1276年–1294年:信訶沙里一部分
約1000年–1276年:三佛齊一部分
保加利亚
歐洲
000000000681-01-01-0000681年[63]
000000001908-10-05-00001908年10月5日
奥斯曼帝国
1990年–現代: 保加利亞共和國
1946年–1990年: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1908年–1946年: 保加利亞王國(與曾經屬於 奥斯曼帝国的東魯米利亞統一)
1878年–1908年: 保加利亞大公國
1396年–1878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185年–1396年: 保加利亞第二帝國
681年–1018年:保加利亞第一帝國
632年–668年:老大保加利亞
324年–681年: 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行省部分
46年–324年: 羅馬帝國的色雷斯行省部分
前480年–46年:奧德里西亞王國
自大約前140萬年已開始有人類居住,始於舊石器時代初期。[64]
布吉納法索
非洲
000000001960-08-05-00001960年8月5日[65]
000000001960-08-05-00001960年8月5日
法國
1984年–現代:布基納法索
1960年–1984年:上沃爾特共和國(獨立)
1958年–1960年:上沃爾特共和國,法蘭西帝國內的自治殖民地
1896年–1958年:法屬西非一部分,法蘭西帝國的殖民地聯邦
11世紀–1896年:布基納法索分為多個摩西王國(英语:Mossi Kingdoms)
布隆迪
非洲
约000000001680-01-01-00001680年
000000001962-07-01-00001962年7月1日
比利时
1966年–現代:布隆迪共和國
1962年–1966年: 布隆迪王國(獨立)
1890年–1962年: 布隆迪王國, 盧旺達-烏隆地一部分(比利時帝國一部分)
1890年–1919年: 布隆迪王國,德屬東非一部分(德意志帝國一部分)
約1680年–1890年: 布隆迪王國
柬埔寨
亞洲
000000000050-01-01-000050年 / 000000000068-01-01-000068年
000000001953-11-09-00001953年11月9日[66]
法國
1993年–現代:柬埔寨王國
1992年–1993年:柬埔寨過渡時期聯合國權力機構
1989年–1992年:柬埔寨國
1979年–1989年: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1975年–1979年:民主柬埔寨
1970年–1975年:高棉共和國
1954年–1970年:柬埔寨王國
1945年–1953年:柬埔寨法國保護國
1945年:柬埔寨日佔時期
1863年–1945年:柬埔寨法國保護國,法屬印度支那——法蘭西帝國內一系列的東南亞保護國——其中一個法國保護國。
1431年–1863年:柬埔寨王國
802年–1431年:高棉帝國在802年建立
706/717年–802年:分裂成陸真臘和水真臘
550年–約706/717年:真臘王國
約50/68年–550年:扶南王國
喀麦隆
非洲
000000001960-01-01-00001960年1月1日
000000001961-10-01-00001961年10月1日
英国
喀麥隆共和國
1960年法屬喀麥隆獲得獨立;1961年英屬南喀麥隆加入。
1922年–1961年:英屬喀麥隆,大英帝國一部分
1918年–1960年:法屬喀麥隆,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884年–1916年:德屬喀麥隆,德意志殖民帝國一部分
當地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擁有大量民族、部落、豐邦(英语:Fon (title))和王國(例如科托科(英语:Kotoko kingdom)、曼達拉(英语:Mandara Kingdom)和巴暮姆王國(英语:Kingdom of Bamum))
加拿大
美洲
000000001867-07-01-00001867年7月1日
000000001931-12-11-00001931年12月11日
英國
1931年–現代:加拿大自治領,聯邦制,與英國的共主邦聯 (1931年西敏法令[67])
1867年–1931年:加拿大自治領 (到了1867年7月1日, 加拿大獲得了大英帝國自治領地位,行聯邦制)
1783年–1867年:英屬北美,大英帝國一部分 (包括魁北克省(1763年–1791年)[68]和魯珀特地。1791年魁北克省拆分成兩省: 上下加拿大,並於1841年合併為加拿大聯合省)
1760年–1783年: 英屬美洲 (七年戰爭後,英國全取法國在今加拿大的領土)
1535–1760: 法属加拿大,French Empire一部分,於1535年成立。紐芬蘭殖民地,大英帝國一部分,於1610年成立。後來英國人於1670年成立魯珀特地。1707年後英國在美洲的屬土成為英屬美洲一部分
自前14000年起已有加拿大原住民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佛得角
非洲
000000001975-07-05-00001975年7月5日
000000001975-07-05-00001975年7月5日[69]
葡萄牙
佛得角共和國
1460年–1975年: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中非
非洲
000000001960-08-13-00001960年8月13日
000000001960-08-13-00001960年8月13日
法國
中非共和國
1903年–1960年:烏班吉沙立,法蘭西帝國的殖民地聯邦法屬赤道非洲一部分
中非共和國當地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擁有大量民族
乍得
非洲
000000001960-08-11-00001960年8月11日
000000001960-08-11-00001960年8月11日
法國
1960年-現代:乍得共和國
1900年–1960年:法屬乍得(英语:French Chad),法蘭西帝國的殖民地聯邦法屬赤道非洲一部分
1501年–1912年:瓦達伊蘇丹國
1480/1522年–1897年:巴吉爾米王國
約700年–1900年:加奈姆-博爾努帝國
乍得當地自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
智利
美洲
000000001810-09-18-00001810年9月18日
000000001818-02-12-00001818年2月12日
西班牙
1990年–現代: 智利共和國 (恢復民主制)
1973年–1990年: 智利軍政府
1925年–1973年: 總統時期
1891年–1925年: 國會共和時期
1861年–1891年: 自由黨共和國(英语:Liberal Republic)
1830年–1861年: 智利保守黨政府(英语:Conservative Republic)
1818年–1830年: 智利共和國
1818年–1823年: 智利共和國(「智利新共和國(英语:Patria Nueva)」)
1814年–1818年: 智利都督轄區(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Chile) (西班牙帝國重奪)
1810年–1814年: 智利王國(「智利老共和國(英语:Patria Vieja)」) (名義上與西班牙是共主邦聯,承認斐迪南七世為國王)
1798年–1810年: 智利都督轄區(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Chile),自治,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33年–1798年: 智利都督轄區(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Chile),隸屬秘魯總督轄區,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438年–1533年: 印加帝國
在前18,500和14,000年–1541年之間:聚居著智利原住民,包括艾馬拉人、馬普切人和拉帕努伊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亞洲
-999999998400-01-01-0000公元前1600年
000000001912-02-12-00001912年2月12日
大清
1949年–現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16年–現代: 中華民國(臺灣)
1915年–1916年: 中華帝國
1912年–1915年: 中華民國
1895年–1945年: 臺灣日治時期
1895年5月–10月: 臺灣民主國
1644年–1912年: 清朝
1624年–1662年:荷屬臺灣 / 西屬臺灣
1368年–1644年:明朝
1271年–1368年:元朝
960年–1279年:宋朝
907年–1125年:五代十國 / 遼朝
618年–907年:唐朝
581年–618年:隋朝
420年–589年:南北朝
265年–420年:晉朝
220年–280年:三國
前206年–220年:漢朝
前221年–前207年:秦朝
約前1046年–前256年:周朝
約前1600年–約前1046年:商朝
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夏朝
約前8500年–約前2070年:中国新石器文化
最早從公元前200萬年開始,人類就已經從人字洞開始定居
註解:雖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在他們的時代被許多漢族人認為是外國政權,現時中國官方立場認為這兩個朝代是中原王朝,因為它們是由中國少數民族建立並且定都北京(元代稱為「大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自認為是中華民國的繼承者。
哥伦比亚
美洲
000000001810-07-20-00001810年7月20日
000000001819-08-07-00001819年8月7日
西班牙
1886年–現代: 哥倫比亞共和國(單一制)
1863年–1886年: 哥倫比亞合眾國(聯邦制)
1858年–1863年: 格蘭納達聯邦(英语:Granadine Confederation)(邦聯制)
1831年–1858年: 新格蘭納達共和國(英语:Republic of New Granada)(單一制)
1819年–1831年: 大哥倫比亞(聯邦制)
1810年–1816年: 新格拉納達聯合省
1717年–1819年: 西班牙帝國的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
1538年–1717年: 西班牙帝國的新格拉納達王國(英语:New Kingdom of Granada)
自前10,000年已有哥倫比亞原住民(英语:Indigenous peoples in Colombia)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科摩罗
非洲
000000001975-07-06-00001975年7月6日
000000001975-07-06-00001975年7月6日
法國
2001年–現代:科摩羅聯盟 (聯邦制國家)
1978年–2001年:科摩羅聯邦與伊斯蘭共和國
1975年–1978年:科摩羅國
1886年–1975年: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約前1000年:當地開始被定居。科摩羅在整個時期居住了多個族群。
刚果民主共和国
非洲
000000001885-01-01-00001885年
000000001960-06-30-00001960年6月30日
比利时
1997年–現代: 剛果民主共和國
1971年–1997年: 扎伊爾共和國
1964年–1971年: 剛果民主共和國(金沙薩)
1960年–1964年: 剛果共和國(利奧波德維爾)
1908年–1960年: 比利時帝國的 比屬剛果部分
1885年–1908年: 比利時帝國的 剛果自由邦部分(作為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主權實體)
1390年–1914年:剛果王國
自前80,000年已有人類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刚果共和国
非洲
000000001960-08-15-00001960年8月15日
000000001960-08-15-00001960年8月15日
法國
1992年–現代: 剛果共和國
1969年–1992年: 剛果人民共和國
1960年–1969年: 剛果共和國(布拉柴維爾)
1910年–1960年: 法蘭西帝國的法屬赤道非洲部分
1882年–1910年: 法蘭西帝國的中央剛果部分
1390年–1914年:剛果王國
自前80,000年已有人類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哥斯达黎加
美洲
000000001821-09-15-00001821年9月15日
000000001838-01-01-00001838年
中美洲联邦
1948年–現代: 哥斯達黎加共和國 (第二)
1848年–1948年: 哥斯達黎加第一共和國
1838年–1847年: 哥斯達黎加自由邦
1823年–1838年: 中美洲聯邦 (與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聯盟)
1821年9月24日–1823年: 墨西哥第一帝國的哥斯達黎加省部分
1821年9月15–24日: 哥斯達黎加共和國
1609年–1821年: 以新西班牙總督管轄的瓜地馬拉王國(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Guatemala)作為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35年–1609年: 新西班牙總督轄區一部分(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25年–1535年: 哥倫比亞總督轄區一部分(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25年以前:烏埃塔爾族(英语:Huetar people)在今哥斯達黎加建立了一系列國家:東烏埃塔爾王國、西烏埃塔爾王國、加拉维托帝國、帕卡卡王國。當地也有尼科雅王國(英语:Kingdom of Nicoya)和塔拉曼卡王國(英语:Kingdom of Talamanca)。
自大約前10,000年至前7,000年已有哥斯達黎加原住民(英语:Indigenous peoples of Costa Rica)居住,包括奇布恰人和納瓦特爾人。
科特迪瓦
非洲
000000001960-08-07-00001960年8月7日
000000001960-08-07-00001960年8月7日
法國
1960年–現代: 科特迪瓦共和國
1886年–1962年: 法蘭西帝國的法屬象牙海岸部分,西非屬地一部分
1460年–1895年:Gyaaman(英语:Gyaaman)
在1460年以前,很可能自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居住。
克罗地亚
歐洲
000000000879-05-21-0000879年5月21日[70]
000000001991-10-08-00001991年10月8日
南斯拉夫
1991年–現代: 克羅地亞共和國
1945年–1991年: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加盟國, 克羅埃西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1941年–1945年: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一部分(納粹德國的入侵)
1918年–1941年: 南斯拉夫王國一部分 (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
1868年–1918年: 奥匈帝国的 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部分
1527年–1868年: 克羅地亞王國 (在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治下與匈牙利王國聯合)
1102年–1526年: 克羅地亞王國 (與匈牙利王國聯合)
925年–1102年:克羅地亞王國
681年–925年:被潘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瓜分
324年–681年: 東羅馬帝國的達爾馬提亞行省部分
前32年–324年: 羅馬帝國的達爾馬提亞行省和伊利里庫姆行省(英语:Illyricum (Roman province))部分
自公元前128,000年已有古克羅地亞人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古巴
美洲
000000001902-05-20-00001902年5月20日
000000001902-05-20-00001902年5月20日
美国
從1607年到1898年是西班牙殖民地(英语:Chronology of Colonial Cuba), 後於1899年–1902年被美國佔領但沒有被吞併。
古巴地區由前4千年起一直由泰諾族居住直到15世紀西班牙人殖民。
賽普勒斯
歐洲
000000001960-08-16-00001960年8月16日
000000001960-08-16-00001960年8月16日
英国
1960年–現代: 塞浦路斯共和國
1878年-1960年: 大英帝國的 直轄殖民地
1571年-1878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英语:Ottoman Cyprus)
1489年-1571年: 威尼斯共和國一部分(英语:Venetian Cyprus)
1192年-1489年: 塞浦路斯王國
965年-1192年: 東羅馬帝國的軍區
750年-965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8年-750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前31年-668年: 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305年-前31年:托勒密王國一部分
前321年-前305年:馬其頓帝國一部分
前545年-前321年: 阿契美尼德王朝一部分
前626年-前545年:新巴比倫王國一部分
前669年-前626年:獨立的島嶼
前911年-前669年:新亞述帝國一部分
自大約前10千年已有人類定居(英语:Prehistoric Cyprus)於島上。[71]
註解:從1983年起,塞浦路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已在兩個民族之間被瓜分了: 希臘裔塞浦路斯和 土耳其裔塞浦路斯。
捷克
歐洲
000000000870-01-01-0000870年
000000001993-01-01-00001993年1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
1993年–現代:捷克共和國
1945年–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1968年被華沙條約軍隊中斷)
1945年:被二戰盟軍占領
1939年–1945年:被德國占領
1918年–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
1867年–1918年:奧匈帝國一部分
1806年–1867年:奧地利帝國一部分
1198年–1806年:波希米亞王國,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1002年–1198年:波希米亞公國,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935年–1002年:在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統治下與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統一
870年–935年:波希米亞公國首先獨立於大摩拉維亞公國
丹麦
歐洲
000000000714-01-01-0000714年[72]
000000001945-05-05-00001945年5月5日
德國
1940年–1945年:德國佔領
1863年起:格呂克斯堡王朝
1849年:新憲法實行選舉國會
1814年:挪威在新憲法下獨立
1665年:《王室法》(丹麥語:Kongeloven),丹麥第一部憲法
1536年:丹麥宗教改革
1534年–1536年:王位繼承戰爭
1448年:克里斯蒂安一世,奧爾登堡王朝首任君主
1397年–1523年:卡爾馬聯合
1380年–1814年:丹麥和挪威組成共主聯盟
1332年–1340年:空位期,丹麥由德國的伯爵管治
1154年–1182年:瓦爾德馬大帝
1131年–1157年:內戰
1047年起:丹麥君主的家族一直延續下去統治國家,全都出於女王埃斯特里·斯文斯達特(英语:Estrid Svendsdatter)一脈
1042年–1047年:挪威統治
1010年代–1040年代:英國-丹麥王國
970年代–1035年:丹麥各國王不時統治挪威
國家在高姆和哈拉爾一世手上統一
從890年代到930年代的時期甚少有文獻記載。國家可能分裂為多個由各家族統治的地方勢力
在9世紀下半葉,西歐的維京入侵日漸增加,多數是來自丹麥
826年:哈拉爾-克拉克(英语:Harald Klak),第一位受洗的丹麥國王
814年–854年:國王霍里克一世(英语:Horik I)(不時與其他人共治國家)
812年:內戰
約800年–810年:國王古德弗雷德(英语:Gudfred)
約714年:國王安根泰爾(英语:Ongendus)
丹麥國王世系從8世紀開始記錄,雖然政權可能早於以前就建立了
吉布提
非洲
000000001977-06-27-00001977年6月27日
000000001977-06-27-00001977年6月27日
法國
1977年–現代:吉布提共和國
1894年–1977年:法蘭西殖民帝國的法屬索馬里蘭部分
1862年-1883年:由阿法爾和索馬里蘇丹統治
1577年-1862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415年-1577年:阿達爾蘇丹國一部分
1285年-1415年:伊法特蘇丹國一部分
多米尼克
美洲
000000001978-11-03-00001978年11月3日
000000001978-11-03-00001978年11月3日
英国
1978年-現代:多米尼克國
1763年-1978年:英属西印度群岛一部分
約1690年-1763年:法蘭西殖民帝國一部分
該島原本由加勒比人居住。
多米尼加
美洲
000000001821-01-01-00001821年( 西班牙海地共和国)
000000001844-02-27-00001844年2月27日
海地
1844年–現代:多明尼加共和國
1822年–1844年:海地共和國一部分
1821年–1822年:西班牙海地共和国一部分
1809年–1821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806年–1809年:海地共和國一部分
1805年:海地帝國一部分
1795年–1805年:法蘭西殖民帝國一部分
1492年–1795年:西班牙帝國的聖多明各都督府(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Santo Domingo)部分(或稱為聖多明各王國)
到了1492年哥倫布到達這裡,該島有五個泰諾族酋邦:Marién、Maguá、Maguana、Jaragua和Higüey
厄瓜多尔
美洲
000000001822-05-24-00001822年5月24日
000000001830-05-13-00001830年5月13日
大哥倫比亞
1830年–現代: 厄瓜多爾共和國
1819年–1830年: 大哥倫比亞一部分
1717年–1819年: 西班牙帝國的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一部分
1563年–1717年: 西班牙帝國的秘魯總督轄區一部分
1542年–1562年: 西班牙帝國的秘魯總督轄區部分
1528年–1542年: 西班牙帝國的新卡斯蒂利亞州部分
1438年–1542年: 印加帝國一部分
自前8000年已有人類居住,始於厄瓜多爾原住民(英语:Indigenous peoples in Ecuador)例如科托勞人(英语:Cotocollao culture)、塔約斯人、馬卡里拉人(英语:Machalilla culture)和曼尼托人(英语:Manteño civilization)
埃及
跨大陸國家 - 非洲/亞洲
-999999996850-01-01-0000公元前3150年
000000001922-02-28-00001922年2月28日
英國
1971年–現代: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1958年-1971年: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與 敘利亞聯盟)
1953年-1958年: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1922年-1953年: 埃及王國
1914年-1922年: 大英帝国的 埃及蘇丹國部分(英國保護國)
1867年-1914年: 埃及赫迪夫領(英语:Khedivate of Egypt),法理上 奥斯曼帝国自治領 (從1882年至1922年被 大英帝国佔領。)
1798年-1801年:被 法蘭西第一帝國佔領
1517年-1867年: 奥斯曼帝国的 埃及省部分
1250年-1517年: 馬木留克王朝(伯海里和布爾吉王朝)
1218年–1250年: 阿尤布王朝的中心
1174年–1218年: 阿尤布王朝一部分
1171年-1174年: 阿尤布王朝的中心
973年-1171年:法蒂玛王朝的中心
969年-973年:法蒂玛王朝一部分
935年-969年:伊赫昔迪王朝,阿拔斯王朝的自治領
868年-935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868年-905年:突倫王朝
750年-868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馬亞王朝一部分
641年-661年:正統哈里發一部分
619年-629年: 萨珊帝国一部分
324年-641年: 東羅馬帝國的埃及行省部分
前30年-324年: 羅馬帝國的埃及行省部分
前332年-前30年:托勒密王國(與馬其頓王國有關)
前332年-前323年:馬其頓帝國一部分
前343年-前332年: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三十一王朝部分
前404年-前343年:古埃及第二十八至第三十王朝
前525年-前404年: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十七王朝部分
前664年-前525年: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
前1069年-前664年:古埃及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五王朝
前1550年-前1069年:古埃及第十八至第二十王朝(新王國)
前1650年-前1550年:古埃及第十三至第十七王朝
前2055年-前1650年:古埃及第十一至第十二王朝(中王國)
前2181年-前2055年:古埃及第八至第十王朝
前2575年-前2150年:古埃及第三至第七王朝(古王國)
前3150年-前2575年:古埃及第一至第二王朝 (法老美尼斯(或稱那爾邁)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
自前598,000年已經從30米(100英尺)的河階開始定居,有原始的阿舍利和阿布維利文化。[73]
薩爾瓦多
美洲
000000001821-09-15-00001821年9月15日
000000001922-01-21-00001922年1月21日
中美洲联邦
1922年–現代:薩爾瓦多共和國
1921年–1922年:中美洲联邦 (與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聯盟)
1898年–1921年:薩爾瓦多共和國 (1915年6月7日,官方國名由「Salvador」改為「El Salvador」)
1896年–1898年:大中美洲共和国(英语:Greater Republic of Central America) (與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聯盟)
1852年11月–1896年:薩爾瓦多共和國
1852年10月-11月:中美洲联邦 (與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聯盟)
1841年-1852年:薩爾瓦多共和國
1838年-1841年:薩爾瓦多國
1823年–1838年:中美洲联邦 (與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達黎加聯盟)
1821年9月24日–1823年:墨西哥第一帝國一部分
1821年9月15-24日:薩爾瓦多共和國
1525年–1821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屬於新西班牙危地馬拉都督府(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Guatemala)轄下
約1200年–1525年:西有比比爾人(英语:Pipil people),東有倫卡人(英语:Lenca)
前8000年–1200年:聚居著美洲原住民,包括瑪雅人
赤道几内亚
非洲
000000001968-10-12-00001968年10月12日
000000001968-10-12-00001968年10月12日
西班牙
1968年–現代: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1778年-1968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474年-1778年: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厄立特里亚
非洲
000000001137-01-01-00001137年
000000001993-05-24-00001993年5月24日
埃塞俄比亞
1993年–現代:厄立特里亞國
1952年-1993年:埃塞俄比亞一部分
1941年-1952年:被大英帝國佔領
1889年-1941年:意大利殖民帝國一部分
1879年-1889年:埃塞俄比亞帝國一部分
1555年-1879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137年-1889年:梅德里·巴赫里王國
約100年–約940年:阿克蘇姆帝國一部分
約前980年–約前400年:Dʿmt一部分
爱沙尼亚
歐洲
000000001918-02-24-00001918年2月24日[74]
000000001991-08-20-00001991年8月20日
蘇聯
1991年–現代:愛沙尼亞共和國
1940年-1991年:先後被德國(1940年-1944年)和蘇聯(1944年-1991年)佔領
1918年-1940年:愛沙尼亞共和國
1917年-1918年:愛沙尼亞自治政府(英语:Autonomous Governorate of Estonia),俄羅斯共和國的自治實體
1721年-1917年:愛斯特蘭省,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561年-1721年:愛沙尼亞公國(英语:Duchy of Estonia (1561–1721)),瑞典帝國的自治領
1465年-1561年:立窩尼亞聯邦一部分
1346年-1435年:條頓騎士團國一部分
1219年–1346年:愛沙尼亞公國(英语:Duchy of Estonia (1219–1346)),丹麥國王的直轄自治領(拉丁語:dominium directum)
當地自前9,000年已有人類居住
斯威士兰
非洲
000000001968-09-06-00001968年9月6日
000000001968-09-06-00001968年9月6日
英国
2018年–現代:史瓦帝尼王國
1968年-2018年:斯威士蘭王國
1902年-1968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745年-1902年:斯威士蘭王國
衣索比亞
非洲
000000000100-01-01-0000100年
000000001941-05-05-00001941年5月5日
意大利
1995年–現代: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聯邦制國家)
1991年-1995年:埃塞俄比亞過渡政府
1987年-1991年: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1974年-1987年:社會主義埃塞俄比亞臨時軍政府
1941年-1974年:埃塞俄比亞帝國[75]
1936年-1941年:被意大利佔領[75]
1734年–1936年:阿塞塔蘇丹國(英语:Sultanate of Aussa)
1647年-1887年:哈勒爾酋長國(英语:Emirate of Harar)
1577年–1672年:阿塞塔伊瑪目國(英语:Imamate of Aussa)
1415年–1577年:阿達爾蘇丹國
1285年–1415年:伊法特蘇丹國一部分
1270年–1936年:埃塞俄比亞帝國
約900/1137年–1270年:札格維王國
約100年–約940年:阿克蘇姆帝國
約前980年–約前400年:Dʿmt王國
斐济
大洋洲
000000001970-10-10-00001970年10月10日
000000001970-10-10-00001970年10月10日
英国
1987年–現代:斐濟共和國
1970年-1987年:斐濟自治領
1874年-1970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871年-1874年:斐濟王國
芬兰
歐洲
000000001917-12-06-00001917年12月6日
000000001918-01-04-00001918年1月4日
俄羅斯
1919年–現代:芬蘭共和國
1918年-1919年:芬蘭王國
1809年-1917年:芬蘭大公國,俄羅斯帝國的自治大公國
約1200年代-1809年:瑞典一部分,作為整合地區。
法國
歐洲
000000000481-01-01-0000481年
000000001944-01-01-00001944年
德國
1958年—現代: 法蘭西共和國 (第五共和國)
1946年—1958年: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944年—1946年: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1940年—1944年: 自由法國,法國的一個流亡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成員。
1940年—194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而成立維希法國,納粹的傀儡政權。
1870年-194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52年—1870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
1848年—1852年: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30年—1848年: 七月王朝
1814/5年-1830年: 波旁復辟
1804年—1814/5年: 法蘭西第一帝國
1792年—1804年: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987年—1792年: 專注於西法蘭克王國,法蘭西王國建立。
843年—987年:經《凡爾登條約》建立西法蘭克王國
768年—843年:法蘭克王國一部分
481年—768年:法蘭克王國的中心
395年—480年:高盧(英语:Roman Gaul),西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121年—395年:高盧(英语:Roman Gaul), 羅馬帝國一部分
從5世紀到前121年的法國部落:高盧和凱爾特人
人類於前180百萬年首次定居
加彭
非洲
000000001960-08-17-00001960年8月17日
000000001960-08-17-00001960年8月17日
法國
1960年–現代:加蓬共和國
1910年-1960年:法屬赤道非洲一部分
1839年-1910年: 法蘭西帝國的保護國部分
冈比亚
非洲
000000001965-02-18-00001965年2月18日
000000001965-02-18-00001965年2月18日
英国
1970年–現代:岡比亞共和國
1965年-1970年:岡比亞 (君主制)
1821年-1965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287年-1480年:馬里帝國一部分
格鲁吉亚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前1300年
000000001991-04-08-00001991年4月8日
蘇聯
1991年–現代:格魯吉亞共和國1921年–1991年: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1年: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1801年–1918年:俄羅斯帝國一部分1490年–1801年:分裂成三個國家 – 卡尔特利、卡赫蒂和伊梅雷蒂,以及五個半獨立親王國 – 薩梅格雷洛、古里亞、阿布哈茲、斯瓦内蒂和薩姆茨赫978年–1490年:格魯吉亞王國
德国
歐洲
000000001871-01-18-00001871年1月18日
000000001991-03-15-00001991年3月15日
西德 東德 西柏林
1990年–現代: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1991年3月15日《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生效後恢復完整主權與統一)
1949年-1990年:分裂成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 东德 ( 西柏林是西德的飛地)
1945年-1949年:德國被 同盟國(美、英、法) 和 蘇聯佔領 (佔領由1945年到1955年波恩 - 巴黎公約(英语:Bonn–Paris conventions)批准)
1933年-1945年: 納粹德國
1918年-1933年: 威瑪德國(聯邦共和國)
1878年-1918年: 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與德國(不包括奧地利)的所有邦國統一為聯邦君主制)
1867年-1878年: 北德意志邦聯,22個德意志邦國的聯盟
1815年-1866年: 德意志邦聯,39個中歐德意志邦國的聯盟,包括 普魯士王國和 奥地利帝國 (被德意志1848年革命中斷)
1806年-1815年:萊茵邦聯, 法蘭西第一帝國一部分
962年[註 59]-1806年: 神聖羅馬帝國 (由許多王國、親王國、公國、縣、采邑主教區、帝國自由城市和其他領地組成的聯盟)
843年-962年:東法蘭克王國
768年-843年:法蘭克王國的中心
481年-768年:法蘭克王國一部分
395年-480年:上日耳曼尼亞和下日耳曼尼亞,西羅馬帝國一部分
83年-395年:上日耳曼尼亞和下日耳曼尼亞, 羅馬帝國一部分
日耳曼部落從前5世紀到480年:日耳曼尼亞
自前598,000年起已有人類居住。
加纳
非洲
000000001957-03-06-00001957年3月6日
000000001957-03-06-00001957年3月6日
英国
1960年–現代:加納共和國
1957年-1960年:加納自治領
1867年–1957年:英屬黃金海岸,大英帝國一部分
1670年-1867年:阿散蒂王國(獨立)
約1400年-1888年:達貢王國(英语:Kingdom of Dagbon)
約1500年-1701年:丹爾拉(英语:Denkyira)
約1000年-約1800年:博諾曼(英语:Bono state)
希腊
歐洲
000000001830-02-03-00001830年2月3日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
保加利亞 納粹德國 意大利
1974年–現代: 希臘第三共和國
1967年-1974年: 希臘軍政府時期
1944年-1973年: 希臘王國
1941年-1944年: 希臘國,軸心國佔領期間的流亡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成員。
1935年-1941年: 希臘王國
1924年-1935年: 希臘第二共和國
1832年-1924年: 希臘王國
1822年-1832年:獨立戰爭後希臘宣佈獨立成為 希臘第一共和國
1453年-1822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346年-1566年:希俄斯岛和福西亞港口,熱那亞共和國一部分
1348年-1360年:塞爾維亞帝國一部分
1310年-1522年:羅得島,由醫院騎士團統治
1261年-1453年:巴列奧略王朝治下 東羅馬帝國一部分
1261年-1458年:雅典公國
1261年-1432年:亞該亞侯國
1231年-1244年:保加利亞第二帝國一部分
1205年-1669年:克里特,威尼斯共和國一部分,作為海洋領地一部分。
1205年–1337/40年:伊庇魯斯專制國
1204年-1261年:拉丁帝國一部分
920年代-1010年代: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一部分
324年-1204年: 東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148年-324年: 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323年-前148年:古希臘(希臘化時期),希臘分為馬其頓王國、伊庇魯斯王國、埃托利亞同盟、亞該亞同盟,以及城邦斯巴達和雅典
前338年-前323年:科林斯同盟,一個由腓力二世(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建立的希臘城邦同盟
前776年-前338年:古希臘(古風時和古典時期):希臘分為多個國家,包括雅典、斯巴達、底比斯和馬其頓
前1100年-前776年:希臘黑暗時代
約前1600年-約前1100年:邁錫尼文明
自前7000前已有人類居住,超過了新石器時代,米諾斯時代和希臘銅器時代等希臘最早的時代。
格瑞那達
美洲
000000001974-02-07-00001974年2月7日
000000001974-02-07-00001974年2月7日
英国
1974年–現代:格林納達
1783年-1974年:英属西印度群岛一部分
1779年-1783年: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763年-1779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650年-1763年: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609年-1650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危地马拉
美洲
000000001821-09-15-00001821年9月15日
000000001922-01-21-00001922年1月21日
中美洲联邦
1922年–現代: 危地馬拉共和國
1921年–1922年: 中美洲联邦
1840年–1921年: 危地馬拉共和國
1823年–1838年: 中美洲联邦
1821年9月24日–1823年: 墨西哥第一帝國的危地馬拉省部分
1821年9月15-24日: 危地馬拉共和國
1524年–1821年: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屬於新西班牙危地馬拉都督府(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Guatemala)
自前8000年已有危地馬拉原住民定居,包括瑪雅人和納瓦特爾人。
几内亚
非洲
000000001958-10-02-00001958年10月2日
000000001958-10-02-00001958年10月2日
法國
1958年–現代:幾內亞共和國
1894年–1958年:法屬幾內亞(英语:French Guinea),西非屬地一部分,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878年–1898年:瓦蘇盧帝國
1725年–1894年:富塔賈隆伊瑪目國(英语:Imamate of Futa Jallon)
1559年–1670年:馬里帝國一部分
1235年–1559年:馬里帝國的中心
几内亚比绍
非洲
000000001973-09-24-00001973年9月24日
000000001974-09-10-00001974年9月10日
葡萄牙
1974年–現代:幾內亞比紹共和國
1474年–1974年:葡屬幾內亞
圭亚那
美洲
000000001966-05-26-00001966年5月26日
000000001966-05-26-00001966年5月26日
英国
1970年–現代:圭亞那合作共和國
1966年–1970年:圭亞那(君主制)
1814年–1966年:英屬圭亞那,大英帝國一部分
1616年–1814年:分為三個荷蘭殖民地:德梅拉拉(英语:Demerara)、埃塞奎博和伯比斯(英语:Berbice)
自前35,000年已有人類定居。
海地
美洲
000000001804-01-01-00001804年1月1日
000000001804-01-01-00001804年1月1日
法國
1859年–現代:海地共和國
1849年–1859年:海地第二帝國
1820年–1849年:海地共和國
1811年–1820年:海地王國
1806年–1811年:海地國
1804年–1806年:海地第一帝國
1625年–1804年:法蘭西帝國的法屬聖多明戈部分
1492年–1625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洪都拉斯
美洲
000000001821-09-15-00001821年9月15日
000000001922-01-21-00001922年1月21日
中美洲联邦
1922年–現代: 洪都拉斯共和國
1921年–1922年: 中美洲聯邦
1898年–1921年: 洪都拉斯共和國 (美國在1903年,1907年,1911年,1912年,1919年,1924年和1925年佔領了洪都拉斯土地)[76]
1896年–1898年: 大中美洲共和国(英语:Greater Republic of Central America)
1852年11月 – 1896年: 洪都拉斯共和國
1852年10月–11月: 中美洲聯邦
1838年-1852年: 洪都拉斯共和國
1823年–1838年: 中美洲聯邦
1821年9月24日 – 1823年: 墨西哥第一帝國的洪都拉斯省部分
1821年9月15日–24日: 洪都拉斯共和國
1525年–1821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屬於新西班牙危地馬拉都督府(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Guatemala)
前9000年–1525年:居住著洪都拉斯原住民,包括瑪雅人和托爾特克人。[77]
匈牙利
歐洲
000000000895-01-01-0000895年
000000001918-01-01-00001918年
奥匈帝国
1989年–現代:匈牙利 第三共和國
1949年–1989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1946年–1949年:匈牙利第二共和國
1920年–1946年:匈牙利王國
1919年–1920年:匈牙利共和國(英语:Hungarian Republic (1919–20))
1918年–1919年:匈牙利民主共和國(第一共和國)
1867年–1918年:奧匈帝國,一個與奧地利的二元君主國(經1867年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1000年–1867年:匈牙利王國
895年–1000年:匈牙利親王國(英语:Principality of Hungary)
冰島
歐洲
000000000930-01-01-0000930年
000000001918-12-01-00001918年12月1日
丹麦
930年冰島自由邦成立。1262年併入挪威;冰島王國(1918–1944)與丹麥王國成為共主邦聯,1944年冰島共和國成立。
印度
亞洲
约-999999999400-01-01-0000公元前600年
000000001947-08-15-00001947年8月15日
英国
1950年–現代: 印度共和國(聯邦制)
1947年-1950年: 印度自治領(聯邦制)
1858年-1947年: 大英帝国的 英屬印度部分
1757年-1858年: 大英帝国的 東印度公司部分
1717年-1857年:印度在莫臥兒時代分裂:馬拉塔帝國(後來改為“馬拉塔聯盟”)、邁索爾王國和錫克帝國。但是,(在馬拉塔的)莫臥兒皇帝繼續是主權的最高體現。回教、印度教(包括馬拉塔)和錫克教的領袖都禮儀性承認皇帝在印度的主權。[78]
1555年-1717年:莫臥兒帝國
1540年-1556年:蘇爾王朝
1526年-1556年:莫臥兒帝國
13世紀-16世紀:北印度政局由德里蘇丹國主導,而南方則由毗奢耶那伽羅王朝主導。不過,這裡存在其他地方勢力,例如Chero王朝(英语:Chero dynasty)、案達羅國、拉吉普特諸國(英语:List of Rajput dynasties and states)、嘎賈帕提王國(英语:Gajapati Kingdom)、阿洪姆王國和曼尼普爾王國(英语:Manipur (princely state))
1347年-1527年:有三個蘇丹國從德里獨立:巴赫曼尼蘇丹國(1347年-1527年)、摩臘婆(1392年-1562年)和 古吉拉特蘇丹國(1407年-1573年)。加上 毗奢耶那伽羅王朝(1336年–1646年)
1336年–1646年:毗奢耶那伽羅王朝統治了南印度的主要部分
1206年-1526年: 德里蘇丹國統治了北印度的主要部分
前230年-1206年:印度分為49個中古王國。較知名的國家有巽伽王朝(前187年至前78年)、笈多王朝(280年–550年)、百乘王朝(前1世紀–2世紀)、波羅王朝(8世紀–12世紀), 羅濕陀羅拘陀(753年–982年)、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王朝(8世紀中葉–1036年)和朱羅王朝(前300年代–1279年)。
前322年–前185年:孔雀王朝 (首次正史上的大一統是由旃陀羅笈多實現。)
前5或4世紀–前322年:難陀王朝
約前600年-前345年:印度次大陸被十六雄國所瓜分
前1500年-前500年:居住著吠陀文化
前1700年-前1500年:居住著墓地H文化(英语:Cemetery H culture)
約前3300年-約前13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當時衍生印度的當地名稱婆羅多,它來自傳說中的波勒德國王(里施波德沃(英语:Bharata Chakravartin)或者杜施因德(英语:Bharata (Mahabharata))之子),在傳統上被認為是公元前2000年統一印度的第一位君主。[來源請求]
自前220萬年,印度就開始了人類居住,始於從非洲來的人族,起源於馬德拉斯(英语:Madrasian culture)和索南文化(英语:Soanian)的文明擴展。[79][80][81]
印度尼西亞
亞洲
000000001945-08-17-00001945年8月17日
000000001949-12-27-00001949年12月27日
荷蘭
1949年–現代: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1945年–1949年: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1942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大日本帝國一部分
1816年–1942年:荷屬東印度一部分
1812年–1816年:英屬印度一部分(繼荷蘭 - 法國在拿破崙戰爭中失利之後)
1802年–1812年:巴達維亞共和國一部分(拿破崙法國的傀儡政權)
1619年–1802年: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管理
15–17世紀:各種伊斯蘭王國,最著名的是爪哇的馬打藍國、淡目國和萬丹;蘇門答臘的馬六甲、柔佛-廖內、帕迦魯榮(英语:Pagaruyung Kingdom)和亞齊;婆羅洲的文萊和马辰,蘇拉威西的望加錫,以及摩鹿加群島的特尔纳特和蒂多雷
1292年–1478年:滿者伯夷,在哈亞·烏魯克(英语:Hayam Wuruk)統治下統一了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部分菲律賓
4世紀–13世紀:各種印度教-佛教王國,最著名的是8至10世紀的三佛齊
4世紀:首一個印度化國家,婆羅洲的古泰王國
2世紀:傳說印度化國家,爪哇的Salakanagara(英语:Salakanagara)
伊朗
亞洲
约-999999999322-01-01-0000公元前678年
000000001941-10-17-00001941年10月17日
英國/ 蘇聯英蘇兩國撤出德黑蘭
1980年–現代: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1980年:伊朗臨時政府
1925年–1979年:巴列維王朝(英蘇佔領 1941-1946)
1796年–1925年:卡扎爾王朝
1747年–1796年:阿夫沙爾王朝
(1760年–1794年):桑德王朝
1736年–1747年:阿夫沙爾王朝
(1722年–1729年):漢達基王朝
1501年–1736年:萨非王朝
1468年–1508年:白羊王朝
1405年–1507年:帖木兒帝國
1406年–1468年:黑羊王朝
1370年–1405年:帖木兒帝國
1337年–1376年:薩爾巴達爾(英语:Sarbadars)
1336年–1432年:札剌亦兒王朝
1335年–1393年:莫扎法爾王朝
1335年–1357年:丘拜尼王朝
1256年–1335年:伊兒汗國
1077年–1231年:花剌子模王朝
1037年–1194年:大塞尔柱帝国
963年–1186年:加兹尼王朝
875年–999年:薩曼王朝
934年–1055年:白益王朝
867年–1002年:薩法爾王朝
928年–1043年:齊亞爾王朝
750年–1258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642年–759/760年):達布依王朝
224年–651年:萨珊波斯
前247年 – 224年:安息帝國
前312年–前63年:塞琉古帝国
前550年–前330年:阿契美尼德帝国
(前652年–前625年):斯基提亞一部分
前678年–前550年:米底王国
前850年–前616年:曼努亞人
前2700年–前539年:埃蘭
前3200年–前2700年:原始埃蘭
伊拉克
亞洲
000000000762-01-01-0000762年
000000001926-04-26-00001926年4月26日
奥斯曼帝国
2004年–現代: 伊拉克共和國 (聯邦制)
2003年–2004年:被美國佔領[82]
1968年–2003年: 伊拉克共和國
1958年–1968年: 伊拉克共和國
1958年: 伊拉克-約旦阿拉伯聯邦
1932年–1958年: 伊拉克王國
1920年–1932年: 英國治下的伊拉克王國
1534年–1923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509年-1534年:薩非王朝一部分
1469年-1509年:白羊王朝一部分
1412年-1469年:黑羊王朝一部分
1394年-1412年:帖木兒帝國一部分
1335年-1394年:札剌亦兒王朝
1265年-1335年:伊兒汗國一部分
1258年-1265年:蒙古帝國一部分
1159年-1258年:阿拔斯王朝
1005年-1159年:塞爾柱帝國一部分
945年-1005年:白益王朝一部分
809年-945年:阿拔斯王朝的中心
796年-809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750年-796年:阿拔斯王朝的中心
661年–750年:倭馬亞王朝一部分
656年-661年:正統哈里發的中心
637年-656年:正統哈里發一部分
224年-637年:薩珊王朝一部分
前142年-224年:安息帝國一部分
前323年-前100年:塞琉古帝國
前330年-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一部分
前539年-前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一部分
前606年-前539年:巴比倫帝國
前620年-前606年:由巴比倫帝國和亞述帝國瓜分
約前730年-前620年:亞述帝國
約前1450年-約前730年:由巴比倫帝國和亞述帝國瓜分
約前2000年-約前1450年:分裂成大量國家包括亞述、伊辛和巴比倫尼亞
約前2100年:烏爾第三王朝
約前2300年:阿卡德帝國
約前4000年:蘇美爾文明(世界上第一個文明)
愛爾蘭
歐洲
000000001171-10-18-00001171年10月18日
000000001931-12-11-00001931年12月11日
英國
1937年–現代: 愛爾蘭(額外描述為愛爾蘭共和國)(愛爾蘭憲法(1937年):國名改為“愛爾蘭”(愛爾蘭語:Éire),國家仍是與英國共主邦聯的君主制國家)(1948年愛爾蘭共和國法令:愛爾蘭成為共和國,結束君主制)
1922年-1937年: 愛爾蘭自由邦,與英國共主邦聯的君主制國家(愛爾蘭獨立戰爭:愛爾蘭於1919年單方面宣布獨立(英语:Iris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戰爭以瓜分愛爾蘭的《英愛條約》作結。)
1801年-1922年: 英國的 愛爾蘭王國部分
1707年-1801年:愛爾蘭王國(與大不列顛王國的共主邦聯)
1659年-1707年:愛爾蘭王國(與英格蘭的共主邦聯)
1659年-1660年:英格蘭聯邦一部分
1653年–1659年:護國公時期英國一部分
1653年:英格蘭聯邦一部分
1642年–1652年:愛爾蘭邦聯(效忠於英國君主的聯邦君主制)
1603年-1642年:愛爾蘭王國。都鐸征服愛爾蘭(英语:Tudor conquest of Ireland)之後,全國都由愛爾蘭國王(英格蘭國王以共主邦聯擁有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位)名義上控制。
1542年-1603年: 愛爾蘭王國成立了。不過愛爾蘭大部分都由蓋爾人愛爾蘭王朝控制。
1171年-1542年: 愛爾蘭領地,由英格蘭國王管有的教宗財產領地。英格蘭國王宣稱擁有全島的主權,但事實上他只控制到島的幾個部分。島的其餘部分——稱為蓋爾愛爾蘭(英语:Gaelic Ireland)——仍然由多個蓋爾人愛爾蘭王國控制
800年-1171年:分為多個國家(英语:Gaelic Ireland)。部分國家,例如都柏林王國,是由北歐入侵者建立
150年-800年[83]:分為多個國家(英语:Gaelic Ireland),例如奧索里(英语:Osraige)、明斯特(英语:Kingdom of Munster)和烏萊德(英语:Ulaid)王國。
前10,500年-853年:居住著愛爾蘭原住民(英语:Prehistoric Ireland),包括蓋爾和凱爾特文化。
以色列
亞洲
-999999999030-01-01-0000公元前970年
000000001948-05-14-00001948年5月14日
英国
十二支派由約書亞帶領遷入迦南地,之後以色列經過士師時代,大約前1020年掃羅王統一以色列成立以色列王國,分裂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分別被亞述帝國於前722年和巴比倫帝國於前586年征服。前2世紀,猶大反叛塞琉古王朝重新獨立成馬加比王朝。前63年被羅馬將軍龐培征服,再落入拜占庭、倭馬亞、阿拔斯、十字軍、馬穆魯克、鄂圖曼土耳其和英國統治,直到1948年以以色列國的身份取得獨立。
義大利
歐洲
000000001861-03-17-00001861年3月17日
000000001861-03-17-00001861年3月17日
薩丁王國 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 教宗國
1946年–現代: 意大利共和國
1945年-1946年: 義大利王國
1943年-1945年: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納粹德國傀儡政權。
1861年-1943年: 義大利王國 (由兩西西里王國、薩丁尼亞王國、教宗國、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和中意大利聯合省統一)
1859年-1860年: 中意大利聯合省
1816年-1861年: 兩西西里王國
1815年-1866年: 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
1805年-1814年: 意大利王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一部分
1802年-1805年: 意大利拿破崙共和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一部分
1720年-1861年: 薩丁尼亞王國
962年-1801年:意大利半島分裂成多個國家,其中包括神聖羅馬帝國內的中世紀意大利王國(774年–1806年)
855年-962年:由意大利王國、貝內文托公國、那不勒斯公國(英语:Duchy of Naples)、吉烏蒂科提土著王國、威尼斯共和國和拜占庭帝國瓜分
843年–855年:由中法蘭克王國、貝內文托公國、那不勒斯公國(英语:Duchy of Naples)、吉烏蒂科提土著王國、威尼斯共和國和拜占庭帝國瓜分
775年-843年:由法蘭克王國、貝內文托公國、那不勒斯公國(英语:Duchy of Naples)、吉烏蒂科提土著王國、威尼斯共和國和拜占庭帝國瓜分
754年-775年:由倫巴底王國、教宗國、貝內文托公國和拜占庭帝國瓜分
568年–754年:倫巴底王國,後稱為(全)意大利的王國(拉丁語:Regnum totius Italiae)。在國家歷史的大多數時間,由拜占庭帝國統治的拉溫納督主教區和羅馬公國把北方的倫巴底公國,從兩個南方的大型公國斯波萊托和貝內文托分割開來。
553年-1071年: 東羅馬帝國一部分。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為收復原本羅馬帝國的西方省份,在535年向東哥德人宣戰。意大利督軍區,最後一個羅馬(拜占庭)前哨於1071年陷落。
493年-553年:東哥德王國,官方名稱為意大利王國(拉丁語:Regnum Italiae)。芝諾與來襲的東哥德人會談,說服他們的國王狄奧多里克以magister militum per Italiam(“意大利總司令”)的身份前往意大利去驅逐奧多亞塞。東哥德人從未被東羅馬皇帝認可為“國王”(rex)。
476年-493年:意大利王國(奧多亞塞)。奧多亞塞作為法律上的西羅馬皇帝朱利烏斯·尼波斯法律上的代表控制了半島。在480年尼波斯死後,東羅馬皇帝芝諾依法廢除了西羅馬皇帝的頭銜和職位並且擔任奧多阿塞的君主。依羅馬憲法理論上來說,國家依然純粹統一於一位皇帝,這意味著沒有放棄領土要求。
395年-476年:西羅馬帝國的中心
前27年-395年: 羅馬帝國的中心
前509年-前27年: 羅馬共和國。羅馬於前3世紀統一了意大利。七百年來,它是實際上羅馬共和國及帝國的首都的疆域延伸,並且長期擁有一個特殊地位而沒有改為一個省。
前753年–前509年:羅馬王國,由一支名為拉丁人的意大利民族部落建立
前12世紀-前100年:多支古代部落(英语:List of ancient peoples of Italy)分佈於今日意大利境內,最主要的就是使半島得名的意大利民族(英语:Italic peoples),那裡也有在意大利島嶼的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的蹤影、在南意大利的希臘人,以及分別在中意大利和北意大利的伊特拉斯坎人和凱爾特人。
自前848,000年已有人類定居,始於蒙特波喬洛(英语:Monte Poggiolo)的人族。[84]
牙买加
美洲
000000001962-08-06-00001962年8月6日
000000001962-08-06-00001962年8月6日
英国
1962年–現代:牙買加
1707年-1962年:大英帝國一部分
1655年-1707年:英吉利帝國一部分
1509年–1655年: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原本由原住民阿拉瓦克人和泰諾族居住,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於1494年來到之後當地被西班牙統治。
日本
亞洲
000000000400-01-01-0000400年
000000001952-04-28-00001952年4月28日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1952年–現代: 日本國 (三藩市和約生效後結束同盟國軍事佔領。)
1945年-1952年: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戰後被英美等國實施軍事佔領。
1868年-1945年: 大日本帝国
1603年-1868年: 江戶幕府
1568年-1603年:安土桃山時代
1336年-1568年:室町幕府
1333年-1336年:建武新政
1185年-1333年:鎌倉幕府
794年-1185年:平安時代
710年-794年:奈良時代
538年-710年:飛鳥時代
300年-578年:古墳時代(約400年形成大一統國家。)
前1000年-300年:彌生時代(傳說前660年由神武天皇建國。)
前14,000年 - 前900年:繩紋時代
自前40,000年人類已越過日韓陸橋定居當地,[85]而日本在前12,000年隨著海平面上升成為島嶼。[來源請求]
约旦
亞洲
000000001946-05-25-00001946年5月25日
000000001958-08-02-00001958年8月2日
阿拉伯聯邦
1958年–現代:約旦哈希姆王國
1958年2月-8月:聯邦制的阿拉伯聯邦,由伊拉克巴格達政府統治。
1946年-1958年:約旦哈希姆王國
1921年–1946年:外約旦酋長國,大英帝國一部分
1918年-1920年:敵佔區管理局(OETA)
1517年-1918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250年-1517年:馬木留克蘇丹國一部分
1174年–1250年:阿尤布王朝一部分
1071年-1174年:塞爾柱帝國一部分
969年-1071年:法蒂玛王朝一部分
750年-969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馬亞王朝一部分
636年-661年:正統哈里發一部分
625年-636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一部分
614年-625年:薩珊王朝一部分
286年-614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一部分
273年-286年:羅馬帝國一部分
269年-273年:巴爾米拉帝國一部分
107年-269年: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330年-107年:納巴泰王國
前539年-前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一部分
前596年-前539年:巴比倫帝國一部分
前607年-前596年:亞捫、摩押和以東
約前719年-前607年:亞述帝國一部分
前13世紀-前719年:三個穩定的王國在青銅時代末出現:亞捫、摩押和以東。
現在的約旦自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定居。
哈萨克斯坦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000000001465-01-01-00001465年
000000001991-12-16-00001991年12月16日
蘇聯
1991年–現代:哈薩克共和國1936年-1991年: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一部分1920年-1936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一部分,蘇聯一部分1918年-1920年:阿拉什自治國1731年-1917年:俄羅斯帝國一部分1465年–1731年:哈薩克汗國1240年代–1456年:欽察汗國一部分1220年代-1240年代:蒙古帝國一部分當地歷年來由遊牧民族和帝國定居。在遠古時代,遊牧民族斯基泰人居住了當地,而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擴張到今日國境的南部。把族源追溯到突厥汗國等國的突厥遊牧民族歷來都居住當地。
肯尼亚
非洲
000000001963-12-12-00001963年12月12日
000000001963-12-12-00001963年12月12日
英国
1964年–現代:肯尼亞共和國
1963年–1964年:肯尼亞(英语:Kenya (1963–1964))(君主制)
1920年–1963年:肯亞殖民地和保護國(英语:Kenya Colony),大英帝國一部分
1895年–1920年:東非保護國,大英帝國一部分
約1世紀:肯尼亞海岸曾居住了鋼架工人社區以及自給自足的班圖族農民、獵人和漁民。他們以農業,漁業,金屬生產和外貿來支持經濟。這些社群形成了當地最早期的城邦(例如蒙巴薩和馬林迪)並被統稱為阿扎尼亞。[86]
當沿海有著城邦的時候,多個遊牧民族居住著今日肯尼亞的其餘地方。
當地自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定居。
基里巴斯
大洋洲
000000001979-07-12-00001979年7月12日
000000001979-07-12-00001979年7月12日
英国
1979年–現代:基里巴斯共和國
1892年–1976年: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大英帝國一部分
朝鲜 韩国
亞洲
000000001948-09-09-00001948年9月9日000000001948-08-15-00001948年8月15日
000000001948-09-09-00001948年9月9日000000001948-08-15-00001948年8月15日
苏联 美国
1948年–現代: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87年–現代: 大韓民國 (第六共和國)
1981年-1987年: 大韓民國 (第五共和國)
1972年-1981年: 大韓民國 (第四共和國)
1963年-1972年: 大韓民國(第三共和國)
1961年-1963年: 大韓民國 (國家重建最高會議)
1960年-1961年: 大韓民國(第二共和國)
1948年-1960年: 大韓民國(第一共和國)
1946年-1948年:被 苏联佔領並由蘇聯民政廳和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與後來的北朝鮮人民委員會統治。
1946年-1948年:被佔領並由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統治。
1919年-1945年: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1945年-1946年:朝鮮人民共和國
1910年-1945年: 大日本帝國一部分(朝鮮日治時期)
1897年-1910年: 大韓帝國
1392年-1897年: 朝鮮
918年-1392年: 高麗
911年-918年:泰封
904年-911年:摩震
901年-904年:高麗
892年-936年:後百濟
668年-935年:統一新羅
42年-562年:伽倻
前18年-660年:百濟
前37年–668年:高句麗
前57年-935年:新羅
前108年-37年:被朝鮮諸國瓜分
前2333年-前108年:古朝鮮[註 60]
[註 61]
科威特
亞洲
000000001752-01-01-00001752年
000000001991-02-01-00001991年2月
伊拉克
1991年-現代:科威特國
1990年–1991年:科威特省,伊拉克的省份
1990年:科威特共和國
1963年–1990年:科威特國
1919年-1963年:科威特酋長國(英语:Sheikhdom of Kuwait),大英帝國的保護國部分
1889年-1919年:科威特酋長國(英语:Sheikhdom of Kuwait),大英帝國的保護國部分(不獲奥斯曼帝国承認)
1871年-1899年:科威特酋長國(英语:Sheikhdom of Kuwait),實際上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1752年-1871年:科威特酋長國(英语:Sheikhdom of Kuwait),獨立國家
1670年-1752年:哈利迪酋長國(英语:Khalidi Emirate)一部分
1613年-1670年:1613年,科威特小鎮被興建於今天科威特城的地方。奥斯曼帝国一部分
吉尔吉斯斯坦
亞洲
000000001991-08-31-00001991年8月31日
000000001991-08-31-00001991年8月31日
蘇聯
1991年–現代:吉爾吉斯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之名採用於1990年,1993年改為現時國名)
1936年–1991年: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一部分
1922年–1936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一部分,蘇聯一部分
1918年–1922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一部分
1867年–1918年: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老挝
亞洲
000000001354-01-01-00001354年
000000001953-10-22-00001953年10月22日
法國
1975年–現代: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1953年–1975年:寮王國,獨立國家
1947年–1953年:寮王國,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945年–1947年:老撾保護國,法屬印度支那——法蘭西帝國內一系列的東南亞保護國——其中一個法國保護國。
1940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
1893年–1940年:老撾保護國,法屬印度支那——法蘭西帝國內一系列的東南亞保護國——其中一個法國保護國。
1707年-1893年:分裂為琅勃拉邦王國(1707年–1893年)、占巴塞王國(1713年–1904年)、川壙王國(1707年–1899年)和萬象王國(1707年–1828年)(該國從1828年至1893年失去了主權給暹羅王國),
1354年–1707年:瀾滄王國
拉脫維亞
歐洲
000000001918-11-18-00001918年11月18日[89]
000000001990-05-04-00001990年5月4日
蘇聯
1991年–現代:拉脫維亞共和國
1940年-1991年:被德國(1940年-1944年)和後來的蘇聯(1944年-1991年)佔領
1918年-1940年:拉脫維亞共和國
1918年: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法律上獨立國家(德國傀儡政權)
1918年:分裂成庫爾蘭省,俄羅斯帝國一部分,和一個德國佔領區(東部領地)
1795年-1918年:分裂成庫爾蘭省和利沃尼亞省瓜,同屬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721年-1795年:被波蘭立陶宛的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和俄羅斯帝國的利沃尼亞省瓜分
1629年-1721年:被波蘭立陶宛的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和瑞典帝國的瑞屬利伏尼亞(英语:Swedish Livonia)瓜分
1569年–1629年:分裂成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和利伏尼亞公國,同屬波蘭立陶宛一部分
1561年-1569年:分裂成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和利伏尼亞公國,同屬立陶宛大公國一部分
1215年-1561年:马里亚纳地区(後稱利伏尼亞聯盟),教宗國直接附庸
1207年–1215年:马里亚纳地区,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當地自前9000年已有人類居住
黎巴嫩
亞洲
000000001109-01-01-00001109年
000000001946-12-31-00001946年12月31日
法國
1943年–現代:黎巴嫩共和國
1920年–1943年: 大黎巴嫩國 (法屬敘利亞託管地的構成國)
1917年–1920年: 占領區管理局(英语:Occupied Enemy Territory Administration)一部分
1516年–1917年: 奥斯曼帝国一部分(賽伊達省然後是貝魯特州(英语:Beirut Vilayet))
1289年-1516年: 馬木留克蘇丹國一部分
1109年-1289年:的黎波里伯國
1071年-1109年:塞爾柱帝國一部分
969年-1071年:法蒂瑪王朝一部分
935年-969年:伊赫昔迪王朝,阿拔斯王朝的自治領
905年-935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876年-905年:突倫王朝一部分
750年-876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61年-750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637年-661年:正統哈里發一部分
626年-637年:拜占庭帝國一部分
611年-626年:薩珊王朝一部分
395年-611年:拜占庭帝國一部分
273年-395年:羅馬帝國一部分
270年-273年:帕米拉王國一部分
前63年-270年:羅馬共和國(後來的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301年-前63年:塞琉古帝國一部分
前314年-前301年:安提柯王朝一部分
前320年-前314年:托勒密王國一部分
前323年-前320年:米利都的拉俄墨東領地一部分
前332年-前323年:馬其頓帝國一部分
前538年-前332年: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前605年–前538年:巴比倫帝國一部分
前858年-前608年:亞述帝國一部分
前2500年-前858年:古腓尼基:黎巴嫩分裂成多個國家,包括泰尔、西頓、阿爾瓦德、贝里图斯(英语:Berytus)、比布魯斯
賴索托
非洲
000000001822-01-01-00001822年
000000001966-10-04-00001966年10月4日
英国
1966年–現代: 萊索托王國
1884年–1966年: 巴蘇陀蘭,大英帝國一部分
1822年–1884年:萊索托王國
利比里亚
非洲
000000001847-07-26-00001847年7月26日
000000001847-07-26-00001847年7月26日
美國殖民協會
1847年–現代:利比里亞共和國
1821年-1847年:美國向當地進行移民但從未宣稱任何主權[90]
利比亞
非洲
000000001951-12-24-00001951年12月24日
000000001951-12-24-00001951年12月24日
昔蘭尼加酋長國 法國 英国
2011年–現代: 利比亞國
1977年–2011年: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86年以前的國家全名沒有「大」字)
1969年–1977年: 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51年–1969年: 利比亞王國
1949年–1951年: 昔蘭尼加酋長國
1943年–1951年: 法軍托管費贊(英语:Fezzan-Ghadames (French Administration))
1942年–1951年: 英軍托管利比亞(英语:British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Libya))
1911年-1943年: 意屬利比亞,意大利殖民帝国一部分
1558年-1911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奧斯曼的黎波里塔尼亞)。奥斯曼於1556和1577年之間征服費贊
1544年-1558年:被蘇萊姆部族(英语:Banu Sulaym)(昔蘭尼加)和奥斯曼帝国(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404年-1544年:被蘇萊姆部族(英语:Banu Sulaym)(昔蘭尼加)和哈夫斯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203年-1404年:蘇萊姆部族(英语:Banu Sulaym)(沿岸地區)
1187年-1203年:蓋尼亞部族(Banu Ghanyia)(沿岸地區)
1184年-1187年:被蘇萊姆部族(英语:Banu Sulaym)(昔蘭尼加)和蓋尼亞部族(Banu Ghanyia)(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159年-1184年:被蘇萊姆部族(英语:Banu Sulaym)(昔蘭尼加)和穆瓦希德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148年-1159年:被蘇萊姆部族(英语:Banu Sulaym)(昔蘭尼加)和非洲王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097年-1148年:被蘇萊姆部族(英语:Banu Sulaym)(昔蘭尼加)和Banu Jami部族(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1051年-1097年:蘇萊姆部族(英语:Banu Sulaym)(沿岸地區)
973年-1051年:被法蒂瑪王朝(昔蘭尼加)和齊里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961年-973年:法蒂瑪王朝一部分
909年-961年:被阿拔斯王朝(昔蘭尼加)和法蒂瑪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906年-909年:被阿拔斯王朝(昔蘭尼加)和阿格拉布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868年-906年:被突倫王朝(昔蘭尼加)和阿格拉布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800年-868年:被阿拔斯王朝(昔蘭尼加)和阿格拉布王朝(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750年-800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
694年-750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683年-694年:被倭马亚王朝(昔蘭尼加)和東羅馬帝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663年-683年:倭马亚王朝一部分
648年-656年:正統哈里發一部分
553年-648年:東羅馬帝國一部分
439年-533年:被東羅馬帝國(昔蘭尼加)和汪達爾王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395年-439年:被東羅馬帝國(昔蘭尼加)和西羅馬帝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前97年-395年:羅馬共和國(後來的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107年-前95年:被托勒密王國(昔蘭尼加)和羅馬共和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前201年-前107年:托勒密王國一部分(昔蘭尼加)
前323年-前201年:被托勒密王國(昔蘭尼加)和迦太基帝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前331年-前323年:被馬其頓帝國(昔蘭尼加)和迦太基帝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前525年-前331年:被阿契美尼德帝國(昔蘭尼加)和迦太基帝國(的黎波里塔尼亞)瓜分
腓尼基人(古黎巴嫩人)和古希臘人於前7世紀到達當地建立殖民地和城市。腓尼基人停留在的黎波里塔尼亞,而希臘人就在昔蘭尼加。費贊居住著柏柏爾加拉曼特人(英语:Garamantes)
自前8000年已有新石器時代人類(柏柏爾人的祖先)定居在沿岸平原。
列支敦斯登
歐洲
000000001806-01-01-00001806年
000000001806-01-01-00001806年
神聖羅馬帝國
1866年–現代:列支敦士登親王國
1815年-1866年:列支敦士登親王國,與其他37個國家聯盟組成德意志邦聯
1813年-1815年:列支敦士登親王國
1806年-1813年:列支敦士登親王國,與其他36個國家聯盟組成萊茵邦聯
1719年-1806年:施倫貝格和瓦都茲組成列支敦士登親王國,屬於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立陶宛
歐洲
1253年[91]
000000001990-03-11-00001990年3月11日
蘇聯
1991年–現代:立陶宛共和國
1940年-1991年:先後被德國(1940年-1944年)和蘇聯(1944年-1991年)佔領
1918年-1940年:立陶宛共和國
1918年: 立陶宛王國
1914年-1918年: 被德國佔領
1812年–1914年: 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812年: 被法國佔領
1795年–1812年: 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569年–1795年:立陶宛大公國, 波蘭立陶宛的聯合部分
1253年–1569年: 立陶宛大公國
盧森堡
歐洲
000000001815-01-01-00001815年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
德國
1890年–現代:盧森堡大公國,獨立國家,有自己的王朝
1866年-1890年:盧森堡大公國,獨立國家,與荷蘭組成共主邦聯
1815年-1866年:盧森堡大公國,1815年從法國獨立並與其他37個國家屬於德意志邦聯,但同時與荷蘭組成共主邦聯
马达加斯加
非洲
000000001787-01-01-00001787年
000000001960-06-26-00001960年6月26日
法國
2014年–現代: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第四共和國)
2009年-2014年:最高過渡政府
1992年-2009年: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第三共和國)
1975年-1992年: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
1960年-1975年:馬爾加什共和國,獨立國家
1958年-1960年:馬爾加什共和國,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
1897年-1958年:法屬馬達加斯加,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882年-1897年:馬拉加西保護國(英语:Malagasy Protectorate),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840年-1882年:全島大部分地方被伊默里納統一於馬達加斯加王國
1540年-1840年:馬達加斯加分裂成多個國家,其中一個是伊默里納王國
到了中世紀,已有許多主要民族居住在島上,以當地酋長的統治為代表。眾族群中,包括薩卡拉瓦人、梅里納人和貝齊米薩拉卡人(英语:Betsimisaraka people),領袖藉此機會統一鬆散的社區並建立他們治下的真正王國。
大約9世紀班圖人從東非越過莫桑比克海峡遷入。
人類於大約前350年至550年遷入,屬南島民族,從印尼經水路到達。
马拉维
非洲
000000001480-01-01-00001480年
000000001964-07-06-00001964年7月6日
英国
1964年–現代:馬拉維共和國
1963年-1964年:尼亞薩蘭,大英帝國一部分
1953年–1963年: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大英帝國一部分
1907年-1953年:尼亞薩蘭,大英帝國一部分
1893年–1907年:英屬中非保護地(英语:British Central Africa Protectorate),大英帝國一部分
1891年-1893年:尼亞薩蘭各區保護領(英语:British Central Africa Protectorate),大英帝國一部分
1480年–1891年:馬拉維帝國
班圖人自10世紀起定居於今天的馬拉維。
马来西亚
亞洲
000000001957-08-31-00001957年8月31日[9]
000000001957-08-31-00001957年8月31日
英国
1957年馬來亞聯邦取得獨立地區;在1963年加入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並改國名為馬來西亞(聯邦制)。[7]1965年新加坡成為獨立國家。
馬來西亞半島地區:
1826年–1957年:英屬馬六甲: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馬來屬邦
1636年-1826年:分裂成柔佛蘇丹國、霹靂蘇丹王朝、雪蘭莪蘇丹王朝、勿述蘇丹王朝(英语:Kingdom of Besut Darul Iman)等多個國家。
1641年–1824年:荷屬馬六甲,荷蘭帝國一部分
1620年-1636年:被亞齊蘇丹國佔領
1528年-約1620年:分裂成柔佛蘇丹國和霹靂蘇丹王朝
1511年-1641年:葡屬馬六甲,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1499年-1511年:分裂成吉打蘇丹王朝和馬六甲蘇丹國
約1467年-1499年:分裂成吉打蘇丹王朝、馬六甲蘇丹國、彭亨蘇丹國和滿者伯夷
1402年-約1467年:分裂成滿者伯夷和獨立的馬六甲蘇丹國
1392年-1402年:滿者伯夷一部分
1380年-1392年:馬來西亞半島地區分裂成吉打蘇丹王朝、蘇木都剌國、狼牙脩、彭亨等多個國家。
1355年-1380年:滿者伯夷一部分
1293年-1355年:馬來西亞半島地區分裂成吉打蘇丹王朝、蘇木都剌國、狼牙脩、彭亨等多個國家。
1287年-1293年:信訶沙里一部分
1250年-1287年:馬來西亞半島地區分裂成吉打蘇丹王朝、蘇木都剌國、狼牙脩、彭亨等多個國家。
1090年-1250年:Dharmasraya王國一部分
687年-1090年:三佛齊一部分
約100年-687年:馬來西亞半島地區分裂成剛迦王國、狼牙脩、赤土、盤盤、吉打、末羅瑜等多個國家。
東馬來西亞:
1841年-1963年:英屬婆羅洲
1599年–1641年:砂拉越蘇丹國(英语:Sultanate of Sarawak)
1568年-1888年:被汶萊帝國和蘇祿蘇丹國瓜分
1368年-1568年:汶萊帝國一部分
1294年-1368年:滿者伯夷一部分
1276年-1294年:信訶沙里一部分
約900年-1276年:三佛齊一部分
馬爾地夫
亞洲
000000001140-01-01-00001140年
000000001965-07-26-00001965年7月26日
英国
傳說國王科伊馬拉(英语:Koimala)(1117年–1141年)統一馬爾代夫。是獨立的蘇丹國直到1887年成為英國保護國
马里
非洲
000000001235-01-01-00001235年
000000001960-09-22-00001960年9月22日
法國
1960年-現代:馬里共和國
1959年-1960年:馬里聯邦一部分,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領地,由塞內加爾達喀爾政府統治
1893年-1958年:法屬蘇丹,法屬西非一部分,法蘭西帝國在非洲的聯邦領地
1848年–1893年:土庫勒帝國
1818年–1862年:馬西納帝國
1670年-1818年:廷巴克圖帕夏領,摩洛哥一部分
1559年-1670年:馬里帝國的中心
約1235年-1559年:馬里帝國一部分
1464年–1591年:桑海帝國
約9世紀–1430年:加奧帝國
馬爾他
歐洲
000000001964-09-21-00001964年9月21日
000000001964-09-21-00001964年9月21日
英国
1974年–現代:馬爾他共和國
1964年-1974年:馬爾他國(英语:State of Malta)1813年-1964年:馬爾他直轄殖民地1800年-1813年:馬爾他保護國1798年-1800年:法國佔領馬爾他,反法起義(英语:Siege of Malta (1798–1800))和哥佐島獨立1530年-1798年:醫院騎士團1130年-1530年:西西里王國一部分1091年-1130年:西西里伯國一部分909年-1091年:法蒂瑪王朝一部分870年-909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395年-870年:拜占庭帝国一部分前218年-395年:羅馬西西里行省一部分前480年-前218年:古迦太基一部分前800年-前480年:腓尼基貿易帝國一部分
马绍尔群岛
大洋洲
000000001986-10-21-00001986年10月21日
000000001986-10-21-00001986年10月21日
美国
1986年-現代: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獨立國家)
1943年-1986年:太平洋群島託管地一部分,由美國統治
1914年-1943年:南洋群島一部分,大日本帝國一部分
1898年-1914年:德屬新幾內亞一部分,德意志帝國一部分
1878年-1898年:德意志帝國一部分
密克羅尼西亞殖民者於大約前2千年來到馬紹爾群島,傳統的木條海圖讓跨島航行變得可行。
毛里塔尼亚
非洲
000000001960-11-28-00001960年11月28日
000000001960-11-28-00001960年11月28日
法國
1986年–現代:毛里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1903年–1960年:毛里塔尼亞殖民地,法屬西非一部分,法蘭西帝國在非洲的聯邦領地
1600年代–1903年:各個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部落
16世紀初–17世紀初:南部為桑海帝國一部分
約13世紀初–16世紀初:南部為馬里帝國一部分
1086年–約13世紀初:迦納帝國
1076年–1086年:穆拉比特王朝一部分
約300年–1076年:迦納帝國
300年以前:各個柏柏爾人部落。
模里西斯
非洲
000000001968-03-12-00001968年3月12日
000000001968-03-12-00001968年3月12日
英国
1992年–現代:毛里裘斯共和國
1968年–1992年:毛里裘斯,英聯邦王國
1814年–1968年:英屬毛里裘斯,大英帝國一部分
1710年–1814年:法蘭西島,法蘭西帝國一部分
1638年–1710年:荷屬毛里裘斯,荷蘭帝國一部分
毛里裘斯於16世紀末錄得荷蘭人到訪之前並無人居住。「Dina Arobi」的叫法據說與阿拉伯人有關,但值得相榷,因為這名稱有梵語痕跡(dwip(島)→diba→dina)
墨西哥
美洲
000000001810-09-16-00001810年9月16日
000000001864-01-01-00001864年
西班牙
1867年–現代: 墨西哥合眾國
1864年–1867年: 墨西哥第二帝國
1846年–1863年: 第二聯邦共和國(英语:Second Federal Republic of Mexico)
1835年–1846年: 集權共和國(英语:Centralist Republic of Mexico)
1824年–1835年: 墨西哥第一共和國
1823年–1824年: 墨西哥臨時政府
1821年–1823年: 墨西哥第一帝國
1519年–1821年: 西班牙帝國的新西班牙部分
1421年-1521年:阿茲特克帝國
100年-700年:特奧蒂瓦坎
前1300年-1521年:薩波特克文明
前1300年-前1100年:奥尔梅克文明
自前19,000年以來已經有墨西哥原住民(英语:Indigenous peoples of Mexico)定居,包括納瓦特爾人。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大洋洲
000000001986-11-03-00001986年11月3日
000000001986-11-03-00001986年11月3日
美国
自由聯合協定
摩尔多瓦
歐洲
000000001991-08-27-00001991年8月27日
000000001991-08-27-00001991年8月27日
苏联
摩納哥
歐洲
000000001297-01-01-00001297年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
德國
曾被意大利和法國佔領。1815年–1861年附庸於薩丁王國。
蒙古国
亞洲
-999999999791-01-01-0000公元前209年
000000001921-03-13-00001921年3月13日
中華民國
匈奴建國於前209年;
各個遊牧政權,包括蒙古族;
被清朝(1699年–1911年)和中華民國(1919年–1921年)佔領
蒙特內哥羅
歐洲
000000001042-01-01-00001042年
000000002006-05-21-00002006年5月21日 (獨立公投)000000002006-06-03-00002006年6月3日
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現代:蒙特內哥羅2003年–2006年:塞爾維亞和黑山聯盟的一部分1992年–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與塞爾維亞)1945年–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一部分1943年–1945年:被納粹德國佔領1941年–1943年:被意大利王國佔領1918年–1941年:南斯拉夫王國一部分 (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1910年–1918年:黑山王國1852年–1910年:黑山公國1514年–1852年: 黑山采邑主教區1499年–1514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1356年–1499年:澤塔公國1217年–1356年:塞爾維亞王國一部分1042年-1189年:杜克里亞王國(英语:Duklja)
625年–1042年:杜克里亞公國 (拜占庭帝國附庸國)
摩洛哥
非洲
000000000741-01-01-0000741年
000000001956-04-07-00001956年4月7日
法國 西班牙
1631年–現代:阿拉維王朝 成為法國和西班牙的保護國。(1912年–1956年)
1554年-1659年:薩阿德王朝
1471年-1549年:馬林王朝
1147年-1248年:穆瓦希德王朝
約1060年-1147年:穆拉比德王朝
741年-約1060年:被伊德里斯王朝、內寇爾王國(英语:Kingdom of Nekor)、斯基爾馬薩埃米爾國和伯格瓦塔聯盟(英语:Barghawata)瓜分
741年以前:先後被腓尼基、羅馬帝國、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佔領
莫桑比克
非洲
000000001975-06-25-00001975年6月25日
000000001975-06-25-00001975年6月25日
葡萄牙
由1498年起是葡萄牙殖民地
緬甸
亞洲
000000000849-01-01-0000849年
000000001948-01-04-00001948年1月4日
英国
蒲甘王朝在849年建立。1942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
纳米比亚
非洲
000000001990-03-21-00001990年3月21日
000000001990-03-21-00001990年3月21日
南非
從1884年開始是德國殖民地;1915年-1990年由南非統治
瑙鲁
大洋洲
000000001968-01-31-00001968年1月31日
000000001968-01-31-00001968年1月31日
澳大利亞/ 新西兰/ 英国 瑙魯托管领土
曾於1888年被德國、1914年被澳大利亞、1942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
尼泊尔
亞洲
000000001768-01-01-00001768年
000000001768-01-01-00001768年
(無)
有史以來都處於自治狀態,並在1768年實現統一。[92]古代的孔雀王朝佔領了尼泊爾南部,但不是核心的加德滿都谷地。[來源請求]
荷蘭
歐洲
000000001581-07-26-00001581年7月26日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
德國
1945年–現代: 荷蘭 (重建)
1940年-1945年:被 納粹德國佔領而成為 荷蘭流亡政府(英语:Dutch government-in-exile),二戰期間的同盟國成員。
1839年-1940年: 荷蘭
1815年-1839年: 荷蘭聯合王國
1813年-1815年: 聯合尼德蘭主權公國
1810年-1813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一部分
1806年-1810年:被 法兰西第一帝国佔領並成為 荷蘭王國
1795年-1806年:被 法國佔領並成為 巴達維亞共和國
1581年-1795年: 荷蘭共和國成為由七個脫離西班牙的荷蘭人省份組成的獨立聯盟。
1556年-1714年: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49年-1581年: 十七省
1482年-1549年: 哈布斯堡尼德蘭
1384年-1482年: 勃艮第尼德蘭
1190年-1384年: 神聖羅馬帝國的埃諾伯國、盧森堡公國、阿圖瓦伯國、海爾德公國、那慕爾伯國、布拉班特公国、荷蘭伯國、烏得勒支主教區部分.
959年-1190年: 下洛泰林吉亞公國
855年-959年:洛泰林吉亞王國(英语:Lotharingia)一部分
843年-855年:中法蘭克王國一部分
600年-734年:弗里西亞王國
481年-843年:法蘭克王國一部分
385年-481年:西羅馬帝國的比利時高盧和下日耳曼尼亞部分
3世紀:居住著撒利法蘭克人
前22年-385年: 羅馬帝國的比利時高盧和下日耳曼尼亞部分
前55年-600年:日耳曼尼亞一部分
前800年-前22年:居住著凱爾特人、高盧人和日耳曼人。
前1800年-前800年:居住著埃爾普人(英语:Elp culture)
前2700年-前1800年:居住著貝爾陶器人
自前38,000年已有人類定居,始於尼安德塔人從西蘭海岸北海海床安頓下來。[93]
註解:自1839年, 荷兰王国成為了君主立憲政權。
新西兰
大洋洲
000000001907-09-25-00001907年9月25日
000000001947-11-25-00001947年11月25日
英國
1907年獲得自治領地位,1947年取得獨立。[94]毛利人部落(毛利語:iwi)
尼加拉瓜
美洲
000000001821-09-15-00001821年9月15日
000000001821-09-15-00001821年9月15日
中美洲联邦
1898年–現代: 尼加拉瓜共和國
1896年–1898年: 大中美洲共和国(英语:Greater Republic of Central America) (與薩爾瓦多和洪都拉斯聯盟)
1852年11月 – 1896年: 尼加拉瓜共和國
1852年10月–11月: 中美洲联邦 (與薩爾瓦多和洪都拉斯聯盟)
1838年-1852年: 尼加拉瓜共和國
1823年–1838年: 中美洲联邦 (與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和哥斯達黎加聯盟)
1821年9月24日 – 1823年: 墨西哥第一帝國的尼加拉瓜省部分
1821年9月15日–24日: 尼加拉瓜共和國
1638年-1894年: 蚊子海岸, 大英帝国一部分
1525年–1821年: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屬於新西班牙危地馬拉都督府(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Guatemala)
自約前2000年已有尼加拉瓜原住民定居,包括切布查人。
尼日尔
非洲
000000001960-08-03-00001960年8月3日
000000001960-08-03-00001960年8月3日
法國
奈及利亞
非洲
000000001960-10-01-00001960年10月1日
000000001960-10-01-00001960年10月1日
英国
北馬其頓
歐洲
000000001991-09-08-00001991年9月8日
000000001991-09-08-00001991年9月8日
南斯拉夫
2019年–現代: 北馬其頓共和國
1999年–2019年: 馬其頓共和國(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
1946年–1992年: 南斯拉夫的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部分
1943年–1946年: 民主聯邦南斯拉夫的馬其頓人民共和國部分
1929年–1943年: 南斯拉夫王國的瓦爾達爾省部分
1918年–1929年: 南斯拉夫王國的南塞爾維亞(英语:South Serbia (1919–22))部分
1882年–1918年: 塞爾維亞王國一部分
1867年–1882年: 塞爾維亞公國
1365年-1867年: 奥斯曼帝国的魯米利亞省部分
1346年-1365年: 塞爾維亞帝國一部分
1185年-1396年: 保加利亞第二帝國一部分
681年-1018年: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一部分
324年-681年: 東羅馬帝國的馬其頓行省部分
前148年-324年: 羅馬帝國的馬其頓行省部分
前324年-前148年:馬其頓帝國一部分
前479年-前324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自前5700年已有人類定居並傳出溫查文化。
挪威
歐洲
000000000872-01-01-0000872年
000000001945-05-08-00001945年5月8日
德國
挪威古王國(英语:Kingdom of Norway (872–1397))(872年–1397年)。卡尔马联合(共主邦聯:1397年–1523年)。丹麥-挪威(共主邦聯:1523年–1533年,真正聯盟:1537年–1814年)。瑞典-挪威联盟(共主邦聯:1814年–1905年)。德國佔領(挪威總督轄區:1940年–1945年)。
阿曼
亞洲
000000000751-01-01-0000751年
000000001743-01-01-00001743年
波斯
曾被塞爾柱帝國、奥斯曼帝国、葡萄牙(1508年–1650年)等佔領
巴基斯坦
亞洲
000000001947-08-14-00001947年8月14日
000000001956-03-23-00001956年3月23日
英国
1956年–現代: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1947年-1956年: 巴基斯坦自治領
1849年-1947年: 大英帝国的 旁遮普省(英语:Punjab Province (British India))部分,英屬印度一部分
1799年-1849年: 錫克帝國
1747年-1826年:杜蘭尼帝國
1716年-1799年: 錫克邦國(Misl)
1591年-1707年:莫臥兒帝國
1520年–1591年:被阿魯渾王朝和答剌罕王朝(英语:Tarkhan dynasty)瓜分
1351年–1524年:薩瑪王朝(英语:Samma dynasty)
13世紀-1351年:被蒙古帝國和德里蘇丹國瓜分
879年-1215年:古爾王朝
879年–1026年:喀布爾-夏希王朝
854年-1011年:阿拔斯王朝一部分,由哈巴里王朝(英语:Habbari dynasty)統治
819年-999年:薩曼王朝
8世紀中葉-12世紀:普臘蒂哈臘帝國
670年-860年:倭马亚王朝的信德省部分
643年-661年:正統哈里發
632年-724年:信德婆羅門王朝(英语:Brahman dynasty of Sindh)
524年-632年:茹艾王朝(英语:Rai dynasty)
450年-560年:嚈噠
240年-410年:貴霜-薩珊王國(英语:Kushano-Sasanian Kingdom), 萨珊帝国一部分
30年–375年:貴霜帝國
19年–約240年:印度-帕提亞王國,安息帝國一部分
前150年–400年:印度-斯基泰王國一部分
前256年–前125年: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一部分
前322年-前200年:孔雀王朝一部分
前329年-前323年:馬其頓帝國一部分
前550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一部分
前1500年-前500年:居住著吠陀文化
前1700年-前1500年:居住著墓地H文化(英语:Cemetery H culture)
約前3300年-約前13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
自前2百萬年,巴基斯坦已被古人類居住。[95][96]
帛琉
大洋洲
000000001994-10-01-00001994年10月1日
000000001994-10-01-00001994年10月1日
美国
曾由西班牙、德國和日本統治。
巴勒斯坦
亞洲
與 以色列 有主權爭議
000000001988-11-15-00001988年11月15日
以色列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布其巴勒斯坦國獨立,並於1994年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實現其作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自治權,該地區自1967年以來一直被以色列佔領。
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由以色列控制,除A區是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控制。自2005年以色列脫離加沙後,加沙地帶一直被哈馬斯佔領。
1948年-1967年約旦河西岸被約旦佔領,1957年-1967年加沙地帶被埃及佔領。
巴拿马
美洲
000000001821-11-28-00001821年11月28日
000000001903-11-03-00001903年11月3日
哥伦比亚
西班牙殖民地直到1821年,然後是哥倫比亞的一部分直到1903年。1989-90年被美國占領。
巴布亚新几内亚
大洋洲
000000001975-09-16-00001975年9月16日
000000001975-09-16-00001975年9月16日
澳大利亞
在此之前有巴布亞人,波利尼西亞人和美拉尼西亞人。
巴拉圭
美洲
000000001811-05-14-00001811年5月14日
000000001876-01-01-00001876年
巴西帝国
1870年-1876年被巴西佔領,在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三國同盟之內。[97]1811年以前是西班牙殖民地。
秘魯
美洲
000000001821-07-28-00001821年7月28日
000000001839-08-25-00001839年8月25日
北秘魯(英语:Republic of North Peru) 南秘魯(英语:Republic of South Peru)
1839年–現代: 秘魯共和國
1836年-1839年: 秘魯-玻利維亞邦聯
1821年-1836年: 秘魯共和國
1542年-1824年: 秘魯總督轄區(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542年-1824年: 新卡斯蒂利亞州 (西班牙帝國一部分)
1438年–1542年: 印加帝國
1197年-1438年: 庫斯科王國
6世紀-11世紀:蒂亞瓦納科-瓦里帝國
自前24,000年已有人類居住,包括秘魯原住民(英语:Indigenous peoples in Peru)例如蒂亞瓦納科、莫切、利馬(英语:Lima culture)、納斯卡、查文和維魯文化(英语:Virú culture)。
菲律賓
亞洲
000000001402-01-01-00001402年
000000001946-07-04-00001946年7月4日[註 62]
美国
1986年–現代:菲律賓第五共和國(英语:History of the Philippines (1986–present)) 1981年–1986年:菲律第四共和國 1973年–1981年:馬科斯統治 1946年–1972年:菲律賓第三共和國(英语:History of the Philippines (1946–1965)) 1942年–1943年:大日本帝國傀儡政權(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1935年–1942年,1945年–1946年:菲律賓自由邦 1899年–1901年:菲律宾第一共和国 1898年–1935年:美國領地 1535年–1898年:菲律宾都督府(西班牙殖民地) 1535年以前:菲律賓群島有許多漢化、印度化和伊斯蘭國家。在呂宋島,有伊萬特人、科迪勒拉社、邦阿西楠和麻逸王國、梅尼拉和湯都王朝。在維薩亞斯群島有馬地奧斯聯邦(英语:Madja-as)和宿霧拉賈國。最後,在棉蘭老島,有馬京達瑙蘇丹國、武端拉賈國和蘇祿蘇丹國。汶萊帝國也佔領了巴拉望島和棉蘭老島部分地區。
波蘭
歐洲
000000000966-01-01-0000966年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
德國
1989年–現代: 波蘭共和國 (第三共和國)
1947年-1989年: 波蘭人民共和國
1945年-1947年: 民族團結臨時政府
1939年-1990年: 波蘭流亡政府
1939年-1945年:二戰期間被 納粹德國和 苏联佔領使 波兰地下国成為緊急狀態,後來在1944年波蘭成立臨時政府。
1918年-1939年: 波蘭共和國 (第二共和國)
1917年-1918年: 波蘭王國, 德意志帝國和 奥匈帝国的傀儡政權
1915年-1917年:一戰期間被 德意志帝國和 奥匈帝国佔領
1867年-1915年: 俄罗斯帝国的維斯瓦拉土地(英语:Vistula Land)部分
1815年-1915年: 俄罗斯帝国的 波蘭會議王國部分
1807年-1815年: 華沙公國 (被波蘭王國總聯合會(英语:General Confederation of the Kingdom of Poland)(1812年-1813年)中斷)
1795年-1807年:被 奥地利帝國、 普魯士王國和 俄罗斯帝国瓜分
1569年-1795年: 波蘭王國王冠領地, 波蘭立陶宛的聯合部分(第一共和國)
1385年-1569年: 波蘭王國 (由雅蓋洛王朝統治)
1025年-1385年: 波蘭王國
9世紀-1025年:西维塔斯人(英语:Civitas Schinesghe) (當時約966年波蘭由梅什科一世統一。)
自前498,000年已有人類居住當地,始於人屬,後來由盧薩斯文化(英语:Lusatian culture)、凱爾特人、日耳曼人和其他人(英语:Polish tribes)定居。
葡萄牙
歐洲
000000001139-07-25-00001139年7月25日
000000001139-07-25-00001139年7月25日
萊昂王國
1975年–現代: 葡萄牙共和國 (第三共和國)
1974年-1975年: 救國軍政府
1933年-1974年: 葡萄牙第二共和國
1926年-1933年: 全國獨裁
1910年-1926年: 葡萄牙第一共和國
1834年-1910年: 葡萄牙-阿爾加維王國(英语:History of Portugal (1834–1910))
1815年-1822年/1825年: 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
1777年-1834年: 葡萄牙-阿爾加維王國(拿破崙時期)(英语:History of Portugal (1777–1834))
1640年-1777年: 葡萄牙-阿爾加維王國(英语:History of Portugal (1640–1777))
1580年-1640年: 伊比利亞聯盟 (葡萄牙帝國在國王腓力二世治下與西班牙帝國聯合。)
1415年-1580年: 葡萄牙-阿爾加維王國(英语:History of Portugal (1415–1578)) (葡萄牙成為帝國直到2002年。)
1139年-1415年: 葡萄牙王國 (在奥里基战役之後獨立,雖然未被認可直到四年後的1143年,獨立地位獲得承認。)
910年-1139年: 萊昂王國的 葡萄牙郡部分
756年-929年:科爾多瓦酋長國
約721年-750年:倭马亚王朝
418年-約721年:西哥德王國
409年-585年:蘇維匯王國
385年-418年:西羅馬帝國的西班牙行省部分
前218年-385年: 羅馬帝國的盧西塔尼亞行省和伽莱里亚行省(英语:Gallaecia)部分
前7世紀-前218年:居住著伊比利亞人、悉尼特族(英语:Cynetes)、盧西塔尼亞人(英语:Lusitanians)、克爾特人和加利西亞人(英语:Gallaeci)
自前398,000年當地已有人類定居,始於海德堡人。[98]
卡塔尔
亞洲
000000001971-09-03-00001971年9月3日
000000001971-09-03-00001971年9月3日
英国
奥斯曼帝国阿拔斯王朝倭馬亞王朝正統哈里發再以前是各個阿拉伯遊牧部落。
羅馬尼亞
歐洲
000000001878-07-13-00001878年7月13日
000000001878-07-13-00001878年7月13日
罗马尼亚联合公国
1944年–1958年奥斯曼帝国瓦拉幾亞
俄羅斯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000000000860-01-01-0000860年
000000001991-12-26-00001991年12月26日000000001993-12-12-00001993年12月12日
苏联
1993年–現代: 俄羅斯
1991年-1993年: 俄罗斯联邦 (依1978年憲法)
1922年-1991年: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的主要部分)
1918年-1922年: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8年1月19日: 俄羅斯民主聯邦共和國
1917年-1918年: 蘇維埃俄國
1917年9月14日-11月7日: 俄羅斯共和國
1721年-1917年: 俄罗斯帝国
1547年-1721年: 俄羅斯沙皇國
1283年-1547年:莫斯科大公國
1157年-1331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國 (由1251年到1480年它是蒙古帝國一部分直到烏格拉河對峙)
約860年-1157年: 基輔羅斯被留里克王朝建立
自前38,000年已有人類定居,包括由斯拉夫民族組成的俄羅斯原住民。
卢旺达
非洲
000000001962-07-01-00001962年7月1日
000000001962-07-01-00001962年7月1日
比利时
圣基茨和尼维斯
美洲
000000001983-09-19-00001983年9月19日
000000001983-09-19-00001983年9月19日
英国
圣卢西亚
美洲
000000001979-02-22-00001979年2月22日
000000001979-02-22-00001979年2月22日
英国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美洲
000000001979-10-27-00001979年10月27日
000000001979-10-27-00001979年10月27日
英国
萨摩亚
大洋洲
000000001962-01-01-00001962年1月1日
000000001962-01-01-00001962年1月1日
新西兰
1900年至1914年是德國殖民地;1914年被新西蘭佔領;1920年-1962年間首先是國際聯盟托管地,之後是聯合國托管地並由新西蘭管治。
圣马力诺
歐洲
000000000301-09-03-0000301年9月3日
000000000301-09-03-0000301年9月3日
羅馬帝國
原本羅馬帝國一部分,亦短期是里米尼(1503年)和教宗國(1739年)一部分。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非洲
000000001975-07-12-00001975年7月12日
000000001975-07-12-00001975年7月12日
葡萄牙
沙烏地阿拉伯
亞洲
000000001744-01-01-00001744年
000000001919-01-01-00001919年1月
奥斯曼帝国
1744年–1818年第一沙特王國取得獨立;1919年最後的奥斯曼軍隊被漢志王國趕出麥地那;1926年漢志王國被內志王國吞併,成為内志与汉志王国,現代沙特阿拉伯的前身
塞内加尔
非洲
000000001960-06-20-00001960年6月20日
000000001960-06-20-00001960年6月20日
法國
首先獨立成為馬里聯邦,定都達喀爾。曾是迦納、馬里和桑海帝國一部分。
塞爾維亞
歐洲
000000000768-01-01-0000768年
000000002006-06-03-00002006年6月3日
南斯拉夫 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現代:塞爾維亞共和國(塞爾維亞和黑山繼承國)2003年–2006年:塞爾維亞和黑山聯盟的一部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繼承國)1992年–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一部分(新國)1946年–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一部分1943年–1946年: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1929年–1943年:南斯拉夫王國一部分1918年–1929年: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一部分1882年–1918年:塞尔维亚王国1815年–1882年:塞爾維亞公國1804年–1813年:塞爾維亞革命政府 (奥斯曼帝国內的革命運動)1459年–1817年:奥斯曼帝国一部分1402年–1459年:塞尔维亚王国1371年–1402年:摩拉维亚塞尔维亚1346年–1371年:塞尔维亚帝国1217年–1346年:塞尔维亚王国768年–1217年:塞尔维亚大公国520年代–768年:Serbian Sklavinia(英语:Serbian Sklavinia)
塞舌尔
非洲
000000001976-06-29-00001976年6月29日
000000001976-06-29-00001976年6月29日
英国
1790年–1794年實施自治
塞拉利昂
非洲
000000001961-04-27-00001961年4月27日
000000001961-04-27-00001961年4月27日
英国
新加坡
亞洲
000000001963-08-31-00001963年8月31日[99]
000000001965-08-09-00001965年8月9日
马来西亚
1824年–1963年是英國殖民地;1942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宣佈獨立後,加入馬來西亞,[7][13]由1963年直到1965年。[10][12]
斯洛伐克
歐洲
000000001939-03-14-00001939年3月14日
000000001993-01-01-00001993年1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歐洲
000000001991-06-25-00001991年6月25日
000000001991-06-25-00001991年6月25日
南斯拉夫
1991年–現代:斯洛文尼亞1945年–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一部分1918年–1945年:南斯拉夫王國一部分1918年–1918年: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一部分1806年–1918年:克恩頓公國(奧匈帝國一部分)976年–1086年:克恩頓公國(神聖羅馬帝國一部分)889年–976年:卡蘭塔尼亞邊疆區(英语:March of Carinthia)(加洛林帝国一部分)
所罗门群岛
大洋洲
000000001978-07-07-00001978年7月7日
000000001978-07-07-00001978年7月7日
英国
索马里
非洲
前200年
000000001960-07-01-00001960年7月1日
英国 義大利
1960年7月1日:索馬里託管地(英语:Trust Territory of Somalia)(前意屬索馬里蘭)和索馬里蘭國(前英屬索馬里蘭)合併19世紀:霍比奥苏丹国一部分18世紀:马吉尔廷苏丹国一部分15世紀:阿达尔苏丹国一部分13世紀:阿居兰苏丹国一部分13世紀:瓦桑加利苏丹国一部分13世紀:伊法特苏丹国一部分10世紀:摩加迪沙苏丹国一部分前200年:索馬里城邦(英语:Somali maritime history)
南非
非洲
000000001910-05-31-00001910年5月31日
000000001910-05-31-00001910年5月31日
英國
1910年獲得自治領地位,1931年西敏法令讓南非獨立。奧蘭治自由邦 1881年-1902年祖魯王國各個班圖(祖魯人、科薩人和斯威士人)和科伊科伊人部落(萨恩人)
南蘇丹
非洲
000000002011-07-09-00002011年7月9日
000000002011-07-09-00002011年7月9日
苏丹
西班牙
歐洲
000000001516-01-01-00001516年
000000001516-01-01-00001516年
卡斯蒂利亞王權 阿拉贡王权
1975年–現代: 西班牙王國 (有民主制的第三次復辟)
1939年-1977年: 西班牙共和國(流亡政府)
1947年:公投復辟西班牙王國
1936年-1975年: 西班牙國
1931年-1939年: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1874年-1931年: 西班牙王國(英语:Restoration (Spain)) (第二次復辟)
1873年-1874年: 西班牙第一共和國
1810年-1873年: 西班牙王國(英语:History of Spain (1810–73)) (復辟)
1803年-1813年: 拿破崙西班牙王國(英语:Kingdom of Spain under Joseph Bonaparte),由法國佔領。
1700年-1810年: 西班牙王國
1640年-1700年: 西班牙君主國
1580年-1640年: 伊比利亞聯盟 (西班牙帝國在腓力二世治下與葡萄牙帝國聯合。)
1516年-1580年: 西班牙君主國 (收復失地運動後,兩個天主教王國(卡斯蒂利亞王權和阿拉贡王权)與其他地區例如納瓦拉由卡洛斯一世統一起來。)
13世紀-1516年:西班牙被兩個王國瓜分: 卡斯蒂利亞王權和 阿拉贡王权 (1492年,西班牙成為帝國直到1975年。)
10世紀-13世紀:西班牙被基督教王國(卡斯蒂利亞、萊昂和納瓦拉)和伊斯蘭哈里發國瓜分。
756年-10世紀:科爾多瓦酋長國
約721年-750年:倭马亚王朝
418年-約721年:西哥德王國
385年-418年:西羅馬帝國的西班牙行省部分
前218年-385年: 羅馬帝國的西班牙行省部分
前7世紀-前218年:居住著伊比利亞人
前150萬年出現第一個原始人居地。[100]
註解:每個構成國都保持著有自己的法律制度和機構。
斯里蘭卡
亞洲
-999999999623-01-01-0000公元前377年
000000001948-02-04-00001948年2月4日
英国
前377年–1017年統一成為阿努拉德普勒王國。被印度各王國、葡萄牙、荷蘭和英國征服。
苏丹
非洲
-999999998930-01-01-0000公元前1070年
000000001956-01-01-00001956年1月1日
英国 埃及
库施 前1070年–350年。1899年–1956年由奥斯曼帝国、埃及赫迪夫領(英语:Khedivate of Egypt)、以及英埃蘇丹統治。
苏里南
美洲
000000001975-11-25-00001975年11月25日
000000001975-11-25-00001975年11月25日
荷蘭王國
瑞典
歐洲
000000001397-01-01-00001397年
000000001523-06-06-00001523年6月6日
丹麦
沒有瑞典統一的確切日期。1397年–1523年在卡尔马联合內。
瑞士
歐洲
000000001291-01-01-00001291年
000000001815-01-01-00001815年
奥地利
1848年–現代: 瑞士聯邦 (第二聯邦)
1814年-1848年: 瑞士聯邦(復闢與復興時期)(英语: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Switzerland),經1815年維也納會議。
1803年-1814年:拿破崙瑞士聯邦(英语:Switzerland in the Napoleonic era),法國傀儡政權(1813年被奧地利帝國佔領)
1798年-1803年: 赫爾維蒂共和國,被法國佔領
1291年-1798年: 瑞士邦聯
911年-1291年:德意志王國和 神聖羅馬帝國(由962年起)的士瓦本公國部分
843年-911年:東法蘭克王國的阿勒曼尼亞部分
496年-539年:東哥德王國的阿勒曼尼亞部分
496年,539年-843年:法蘭克帝國的阿勒曼尼亞部分
411年-534年:勃艮第王國
395年-411年:西羅馬帝國的上日耳曼尼亞部分
前200年-395年: 羅馬帝國的上日耳曼尼亞部分
前6000年-前200年:居住著日耳曼人、骨灰瓮人和凱爾特人。
自前298,000年已被直立人定居,發現於普拉特恩。[101]
叙利亚
亞洲
000000001946-04-17-00001946年4月17日
000000001961-09-28-00001961年9月28日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國
塔吉克斯坦
亞洲
000000001991-09-09-00001991年9月9日
000000001991-09-09-00001991年9月9日
苏联
坦桑尼亚
非洲
000000001961-12-09-00001961年12月9日
000000001961-12-09-00001961年12月9日
英国
1961年坦噶尼喀獨立,1963年併入桑給巴爾。
泰國
亞洲
000000001238-01-01-00001238年
000000001945-01-01-00001945年
高棉帝國
1238年從高棉帝國獨立。1767年短暫地被緬甸佔領。1941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
东帝汶
亞洲
000000001975-11-28-00001975年11月28日
000000002002-05-20-00002002年5月20日
聯合國駐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英语:United Nations Transi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East Timor)
2002年–現代: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1999年-2002年: 由聯合國(英语:United Nations Transi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East Timor)過渡政府管治。
1975年-1999年: 印度尼西亞的 東帝汶省部分
1702年-1975年: 葡萄牙帝國一部分
自前40,000年已有帝汶原住民(英语:Pre-colonial Timor)以部落、王國和聯盟的形式定居。
多哥
非洲
000000001960-04-27-00001960年4月27日
000000001960-04-27-00001960年4月27日
法國
汤加
大洋洲
000000001845-01-01-00001845年
000000001970-06-04-00001970年6月4日
英国
1845年由喬治·圖普一世統一。1900年–1970年是英國保護國。
千里達及托巴哥
美洲
000000001962-08-31-00001962年8月31日
000000001962-08-31-00001962年8月31日
英国
突尼西亞
非洲
000000001956-03-20-00001956年3月20日
000000001956-03-20-00001956年3月20日
法國
被羅馬、奥斯曼帝国和法國佔領
土耳其
跨大陸國家 - 亞洲/歐洲
000000001299-01-01-00001299年
000000001923-01-01-00001923年
奥斯曼帝国
1923年–現代: 土耳其共和國
1299年-1923年: 奥斯曼帝国
1077年–1308年:魯姆蘇丹國,塞爾柱帝國一部分
395年-1453年: 東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168年-395年: 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306年–前168年:安提柯王朝
前334年-前306年:馬其頓帝國
前550年-前334年: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個波斯帝國
自前10,000年起已有人類定居並由印歐民族建立第一批國家,包括弗里吉亚和色雷斯。
土库曼斯坦
亞洲
000000001991-10-27-00001991年10月27日
000000001991-10-27-00001991年10月27日
苏联
图瓦卢
大洋洲
000000001978-10-01-00001978年10月1日
000000001978-10-01-00001978年10月1日
英国
乌干达
非洲
000000001962-10-09-00001962年10月9日
000000001962-10-09-00001962年10月9日
英国
乌克兰
歐洲
000000000860-01-01-0000860年
000000001991-08-24-00001991年8月24日
苏联
1991年–現代: 乌克兰
1944年-1991年: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蘇聯一部分
1941年-1944年: 烏克蘭總督轄區,納粹德國一部分
1919年-1941年: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蘇聯一部分
1917年-1919年: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1918年4月–12月: 烏克蘭國
1917年-1918年4月: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1796年-1917年: 俄羅斯帝國的基輔省部分
1775年-1796年:基輔總督轄區(英语:Kiev Viceroyalty),俄羅斯帝國一部分
1764年-1775年: 扎波羅熱謝契(英语:Zaporozhian Sich)
1708年–1764年: 俄羅斯帝國的基輔省部分
1649年–1764年: 哥萨克酋长国
1569年-1795年: 波蘭立陶宛一部分
1340年-1569年: 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一部分
1199年-1340年: 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的基輔大公國
860年-1199年:基輔羅斯
860年以前:這裡有很多前部落和王國
自前45,000至43,000之間已有人類定居
阿联酋
亞洲
000000001971-12-02-00001971年12月2日
000000001971-12-02-00001971年12月2日
英国
英国
歐洲
000000001707-05-01-00001707年5月1日
000000001801-01-01-00001801年1月1日
英格蘭王國 蘇格蘭王國
回顧三個王國 (關於北愛爾蘭,參見 愛爾蘭)
英格兰:
927年-1707年: 英格蘭王國 (由八個王國聯合)
410年-927年:前英格蘭王國:麥西亞、頓諾尼亞、肯特、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威塞克斯、薩塞克斯和埃塞克斯。
385年-410年:西羅馬帝國的不列顛尼亞部分
43年-385年: 羅馬帝國的不列顛尼亞部分
自前898,000年人類開始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始於諾福克海岸上的黑斯堡,它有可能由前人製造的石器和足跡。這些最早的居民是狩獵採集者。低的海平面表示不列顛在這段最早時期的大多數時間是連接著大陸的,而千百年來都不固定的溫度表示當地並不是一直被居住。[102]
苏格兰:
9世紀-1707年: 蘇格蘭王國
自前12,000年已有人類以部落、酋邦和聯盟(英语:Prehistoric Scotland)的形式定居,[103][104]包括卡萊多尼安人(英语:Caledonians)、愷雷尼人(英语:Caereni)、卡耳諾納愷人(英语:Carnonacae), 凱特人(英语:Kingdom of Cat)、科爾諾維人(英语:Cornovii (Caithness))、克雷奧內人(英语:Creones)、達姆諾尼人(英语:Damnonii)、德坎泰人(英语:Decantae)、盧基人(英语:Lugi)、邁亞泰人(英语:Maeatae)、諾瓦泰人(英语:Novantae)、皮克特人、塞爾戈瓦伊人(英语:Selgovae)、斯科特人(英语:Scoti)、斯默泰人(英语:Smertae)、泰扎里人(英语:Taexali)、瓦科馬吉人(英语:Vacomagi)和維尼科內人(英语:Venicones)。
威尔士:
1542年-1707年: 英格蘭王國一部分
1226年-1542年: 威爾斯公國
5世紀-1216年: 格溫內斯王國
385年-410年:西羅馬帝國的不列顛尼亞部分
43年-385年: 羅馬帝國的不列顛尼亞部分
自大約前228,000年已有人類以部落、酋邦和聯盟(英语:Prehistoric Wales)的形式定居。[105][106]
註腳:大英帝國由伊利沙伯一世建立,她於1578年給予了漢弗萊·吉爾伯特專利去探險和海外探索。[107]1707年5月1日, 英格蘭(10世紀-1707年)和 蘇格蘭(9世紀-1707年)合併,成立 大不列顛王國。1801年1月1日, 愛爾蘭與兩國統一為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直至1922年12月6日愛爾蘭獨立,在32個郡之中拿走了26個。從當日起,英國主權被確立為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美国
美洲
000000001776-07-04-00001776年7月4日
000000001781-10-19-00001781年10月19日
英國
自前10,000年起已有美國原住民以部落、酋邦和聯盟的形式定居。從1493年到15世紀,歐洲人開始殖民美國原住民的土地並建立 新西班牙和 新法蘭西,然後在1607年英國來到建立 北美十三州。1776年7月4日, 美国宣佈從英國獨立。然後在1781年英國於約克鎮圍城戰役投降,並於1783年簽署《巴黎條約》承認美國。
乌拉圭
美洲
000000001815-01-01-00001815年
000000001828-08-27-00001828年8月27日
巴西帝国
1815年–1820年獨立成為聯邦同盟(英语:Liga Federal);1820年被葡萄牙/巴西佔領直到1828年蒙特維多條約。
乌兹别克斯坦
亞洲
000000001924-10-27-00001924年10月27日
000000001991-09-01-00001991年9月1日
苏联
1924年-1936年: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36年-1992年: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2年–現代: 烏茲別克共和國 (1991年從蘇聯獨立;1992年採用現行憲法)
瓦努阿图
大洋洲
000000001980-07-30-00001980年7月30日
000000001980-07-30-00001980年7月30日
英国 法國
1906年–1980年作為新赫布里底群島共管領土管治。
梵蒂冈
歐洲
000000000756-01-01-0000756年
000000001929-02-11-00001929年2月11日
意大利
1929年–現代: 梵蒂岡城國 (憑《拉特朗條約》復國)
1870年-1929年:教宗國(在囚)
754年–1870年: 教宗國 (1798年–1799年、1809年–1814年和1849年被中斷)。當拉溫納督主教區最終於751年被倫巴底人攻陷,羅馬公國和拜占庭帝國完全切斷了,但理論上仍然屬於拜占庭帝國。聖座在教宗斯德望二世的領導下,嘗試與倫巴底人進行外交談判,而當談判失敗後,教宗找來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去干涉。丕平在756年打敗了倫巴底人,並且贈送了羅馬公國的土地和原本倫巴底人的土地給教宗,史稱“丕平獻土”。
556年-754年:羅馬公國,拜占庭帝國一部分
493年-556年:東哥德王國一部分
476年-493年:意大利王國(奧多亞塞)一部分
395年-476年:西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27年-395年: 羅馬帝國一部分
前509年-前27年: 羅馬共和國一部分
前753年-前509年:羅馬王國一部分
前12世紀-前100年:在拉丁人和伊特拉斯坎人之間
委內瑞拉
美洲
000000001811-07-05-00001811年7月5日
000000001830-01-13-00001830年1月13日
大哥倫比亞
1999年–現代: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1953年-1999年: 委內瑞拉共和國
1864年-1953年: 委內瑞拉合眾國
1830年-1864年: 委內瑞拉國(英语:State of Venezuela)
1819年–1830年: 大哥倫比亞一部分
1817年-1819年: 委內瑞拉第三共和國(英语:Third Republic of Venezuela)
1814年–1817年: 西班牙帝國的委內瑞拉總督區(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Venezuela)部分
1813年-1814年: 委內瑞拉第二共和國(英语:Second Republic of Venezuela)
1812年–1813年: 西班牙帝國的委內瑞拉總督區(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Venezuela)部分
1811年-1812年: 委內瑞拉第一共和國(英语:First Republic of Venezuela)
1777年–1811年: 西班牙帝國的委內瑞拉總督區(英语:Captaincy General of Venezuela)部分
1717年-1777年: 西班牙帝國的委內瑞拉省(英语:Venezuela Province)部分(在新格拉納達王國(英语:New Kingdom of Granada)內)
1538年–1717年: 西班牙帝國的委內瑞拉省(英语:Venezuela Province)部分
自約前7000年已有委內瑞拉原住民(英语:Indigenous peoples in Venezuela)以部落、酋邦和聯盟形式居住。
越南
亞洲
-999999997121-01-01-0000公元前2879年
000000001976-07-02-00001976年7月2日
北越 南越
文郎國興於前2879年,由傳說中的貉龍君,鴻龐氏的創立者所建。經過幾次中國統治。1887年被法國佔領直到日內瓦會議 (1954年),期間亦曾被日本佔領(1940年–1945年)。
葉門
亞洲
000000001918-11-01-00001918年11月1日
000000001967-11-30-00001967年11月30日
英国
1918年北也門從奥斯曼帝国獨立;1967年南也門從英國獨立;1990年統一
尚比亞
非洲
000000001964-10-24-00001964年10月24日
000000001964-10-24-00001964年10月24日
英国
辛巴威
非洲
000000001965-11-11-00001965年11月11日
000000001980-04-18-00001980年4月18日
英国
1965年英國殖民地南羅德西亞片面宣佈獨立成為羅德西亞;1979年被稱為津巴布韋羅德西亞;不獲承認直到1980年。
參見
编辑
独立宣言列表
活躍的分离主义运动列表
独立日
独立战争列表(民族解放)
前欧洲殖民地列表
古都列表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主权国家列表
国家和首都变遷的时间軸
名单的国家的宪法
国家继承
世界地图改变列表
注釋
编辑
^ 列上有五個認可度有限的聯合國成員國:以色列(未被32個成員國承認),北韓和韓國(不相互承認),亞美尼亞(未被巴基斯坦承認)和塞浦路斯(未被土耳其承認);「中國」得到普遍承認,但聯合國尚不清楚中國(人民共和國或民國)指的是哪一個。
^ 自2014年第二次利比亞內戰開始以來,利比亞多個地區仍在各競爭團體的控制之下。其中包括新國民大會和當地圖阿雷格人群等國內團體以及伊斯蘭國等國外團體。
^ 隨著索馬里內戰的進行,有相當領域仍然在聯邦控制之外。
^ 新憲法(英语:2013 Zimbabwean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於2013年獲得批准,但大多數變更將在未來十年內生效。
^ 在多明尼加,每項憲法修正案都被視為新憲法。最近的修正案是2010年憲法。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上控制中國大陸及其附屬部分島嶼及20世紀主權移交接收了港澳地區。中華民國繼續被普遍承認為中國的合法政府,直到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接納入聯合國。目前,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只有13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儘管還有更多國家保留非官方關係。
^ 目前管理臺澎金馬的中華民國政府是從1912年1月1日開始的公認的成立於中國大陸的主權國家(也是「民國元年」)。該政府對臺灣群島與澎群島的控制始於1945年10月25日。
^ 8.0 8.1 在2014年6月的伊拉克北部內戰之後,伊拉克大部分地區事實上都在伊拉克庫爾德人或伊斯蘭國的控制之下。
^ 這部憲法使朝鮮與蘇聯脫鉤。隨後出現了一些新的憲法和修正案(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為國家領導人創造了新的頭銜,如共和國永遠的主席和國務委員會委員長。然而,自1948年以來,權力一直留在金日成家族。
^ 10.0 10.1 由於持續的敘利亞內戰,大部分的敘利亞事實上由其他派系控制。
^ 11.0 11.1 11.2 11.3 11.4 根據南斯拉夫和平會議仲裁委員會的說法,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成五國。這是由於由塞爾維亞人主導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於1992年4月27日成立為一個殘存國家,只包括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其政府聲稱繼承了先前國,但國際社會不予以承認。國際社會的立場是南斯拉夫已經解體成各個構成國。1992年9月22日聯合國決議阻止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繼續佔據作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繼承國的聯合國席位。這個問題關乎到對南斯拉夫國際資產的索求,包括在許多國家的大使館。到了1996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才放棄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繼承國主張。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由斯洛波丹·米洛舍維奇及其黨羽主導。該主張在2001年6月簽署的繼承協定中得到了重申。
^ 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丹麥管理,分別直至1948年3月24日和1979年5月1日。他們現在是行自治規則(英语:home rule)的自治國家,但仍然是丹麥王國的一部分。
^ 13.0 13.1 13.2 1940年蘇聯佔領波羅的海國家被現時波羅的海國家政府和一些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和歐盟在內,視為非法佔領,他們視這些國家為被蘇聯佔領的獨立國家。根據《蘇聯憲法》第76條,波羅的海國家正式來說是聯邦內的主權國。然而,蘇聯是高度集權的,並且事實上是一個單一制的聯邦國家。
^ 14.0 14.1 1990年10月31日英法海底隧道的貫通使英國和法國之間創造了一個新的陸地邊界。[26] 然而,海底隧道在水底運行並沒有改變任何一國的地面領土。
^ 法國於2001年與安道爾交換了一小塊土地,以便安道爾建造Envalira隧道(英语:Envalira Tunnel)通道橋。
^ 在1999年之前,《愛爾蘭憲法》聲稱「國家領土由整個愛爾蘭島組成」,但其法律僅在共和國各縣有效。
^ 自1975年以來,東帝汶一直處於印度尼西亞的佔領之下,但這一佔領並未得到更廣泛的國際社會承認。
^ 拜科努爾被視為俄羅斯聯邦主體,但其確切身份是兩國之間的爭端。[38]
^ 第一次塔利班時期,未受國際普遍承認
^ 從1996年至2001年只控制國家一小部分,但仍被聯合國及多數國家視為阿富汗的合法政府
^ 自前48,000年已有人類居住,始於作為印度河文明和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一部分
^ 經阿爾巴尼亞獨立宣言(英语:Albanian_Declaration_of_Independence)
^ 最古老的阿爾巴尼亞大公國,亦是 東羅馬帝國及其後伊庇魯斯專制國的自治大公國
^ 自公元前40,000年以來,人類已在Kryegjata山谷定居,靠近古代阿波羅尼亞 (伊利里亞)遺址[41],包括伊利里亞人
^ 經《埃維昂協議》
^ 自前180萬年,阿爾及利亞已有人類居住,體現於1992年於Ain Hanech所發現的奧爾德沃文化(英语:Oldowan)石器工具。[43]
^ 經《1278年巴列艾吉條約(英语:Paréage of Andorra 1278)》
^ 法國佔領 1812-13年,1870年,1914年,1936年,1939年,1944年
^ 經《阿沃爾協議(英语:Alvor Agreement)》
^ 當地自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擁有大量民族、部落和王國(例如剛果王國、恩東戈王國(英语:Kingdom of Ndongo)和馬塔姆巴王國)。
^ 1666年遭 法國入侵
^ 自前3100年已有人類居住,始於美洲原住民。
^ 1816年7月9日,圖庫曼議會通過了《阿根廷獨立宣言(英语:Argentin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成立共和國
^ 經1810年五月革命;名義上與西班牙是共主邦聯,承認斐迪南七世為國王
^ 前11,000年–1528年:聚居著阿根廷原住民(英语:Indigenous peoples in Argentina),包括 印加帝國、崇人(英语:Chonan languages)和圭庫魯人(英语:Guaycuru peoples)。
^ 更像是高度自治的附庸國
^ 自前6000年以來,人們已經從Shulaveri-Shomu和Kura-Araxes時代開始定居。
^ 經《澳洲聯邦憲法》[51]
^ 1788年以前聚居著澳大利亚原住民
^ 經《奥地利国家条约》
^ 經《聖日耳曼條約》
^ 經卡爾一世在1918年11月11日的宣言
^ 經《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 1995年採用憲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Azerbaijan)
^ 1964年從英國獲得內部自治權;1973年7月10日取得獨立
^ 500年至800年-1492年:聚居著路克揚印第安人(泰諾族之一)
^ 依照《和平友好永欠休戰協定(英语:Perpetual Truce of Peace and Friendship)》
^ 名義上臣服於莫卧兒帝國直到1757年,1757年後臣服於大英帝國(普拉西战役後喪失執政權力)
^ 自前100,000年孟加拉已有人類居住,儘管史前理據很薄弱。[56]
^ 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聲稱擁有主權
^ 考古證據指出人類大約於前1600年首先定居或到訪當地。
^ 當地自3世紀聚居著波羅的部落。大約5世紀,當地被斯拉夫部落佔據。
^ 德國佔領1914年和 1940年
^ 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低地國家內帝國政治體的統稱,由哈布斯堡君主國所擁有
^ 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低地國家內帝國政治體的統稱,與西班牙帝國是共主邦聯
^ 《簽訂普那卡條約》
^ 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
^ 早期的歷史是粗略的,最晚10世紀起已處於自治狀態。
^ 有些歷史學家把神聖羅馬帝國的開始定為800年,從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為首位神聖羅馬皇帝開始算起。其他人則定為962年,從奧托一世加冕開始算起。
^ 傳說由檀君建立
^ 自約前498,000年人類已經定居於朝鮮半島和滿州,開始於大概半百萬年前,[87][88] 包括櫛文和無文土器時代。
^ 經《1946年馬尼拉條約》承認獨立。
參考文獻
编辑
^ Country Profile: Cub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ptember 2006, U.S. Library of Congress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 19 de abril de 1810. Venezuela Tuya.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8).
^ Keightley, David N. The Shang: China's first historical dynasty. Loewe, Michael; Shaughnessy, Edward L.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32 [2020-08-15]. ISBN 97805214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 论海上战略通道的地位与作用. 中央编译局. 2010-05-13 [201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3) (中文(中国大陆)).
^ Gavlak, Dale. Jordan's King Abdullah vows to allow elected cabinets. BBC News. 12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3).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根據《蘇聯憲法》第76條,蘇聯是正式主權實體的聯邦。然而,蘇聯是高度集中的,並且事實上是一個單一的聯邦國。
^ 7.0 7.1 7.2 7.3 Malaysia Act 1963
^ United Nations Member States
^ 9.0 9.1 Federation of Malaya Independence Act 1957
^ 10.0 10.1 10.2 10.3 Agreement relating to the separation of Singapore from Malaysia as an independent and sovereign state
^ 11.0 11.1 Agreement relating to the separation of Singapore from Malaysia as an independent and sovereign state/proclamation of singapore
^ 12.0 12.1 12.2 Singapore Act 1966
^ 13.0 13.1 Agreement relating to Malaysia between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Federation of Malaya, North Borneo, Sarawak and Singapore
^ Philippines.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 Country Profile: Philippines (PDF).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of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March 2006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2-26). says: "The Philippines attained independence from Spain on June 12, 1898, an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n July 4, 1946.", implying that the cession of the Philippines to the U.S. by Spain on December 10, 1898 via the Treaty of Paris was invalid. Other sources (e.g. The CIA Factboo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y that the Philippine Islands were ceded to the US by Spain in 1898 following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Philippine Government website.
^ Bautista, Lowell B..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Legal Basis of the Philippine Treaty Limits (PDF). Aegean Review of the Law of the Sea and Maritime Law. 3 September 2009, 1: 3 [2019-07-06]. ISSN 1864-9610. doi:10.1007/s12180-009-0003-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0-11). The sovereignty of a State is co-extensive with its territorial limits.
^ 18.0 18.1 UN approves PH territorial claim to Benham Rise. [April 28,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30).
^ History of the Kingdom. mofa.gov.sa. [2017-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 Deeley, Furness, and Schofield (2001) The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of East Timor p. 8
^ Hrvatska povijest.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2).
^ Grboslovlje u Hrvata >> Krunisani.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4).
^ Hrvatski Vladari / Croatian rulers - Geni.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 TOPLI DOM JADRANA - PRIMORSKA HRVATSKA - Visite Croatia - Stema Guide.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1).
^ Croatia - World Leaders Index.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7).
^ Under the Channel, traffic soon to rol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altimore Sun. May 01, 1994.
^ Liechtenstein prince wins powers. BBC News. 2003-03-16 [201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5).
^ Đerdapski ribolovi u prošlosti i u sadašnjosti, Volume 41 Mihailo Petrović Izd. Zadužbine Mikh. R. Radivojeviča, 1941
^ Rettman, Andrew. Kosovo: EU meeting is 'de facto recognition' by Serbia. EUobserver (Brussels). 6 February 2013 [17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2).
^ Manuel Alvarez-Valdés y Valdés. La Extranjería en la Historia Del Derecho Español. Universidad de Oviedo. 1991: 151 [2019-07-06]. ISBN 97884746873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1) (西班牙语).
^ Background Note: United Kingdom. bbc.co.uk Acts of Union: The cre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0).
^ Allan I. Macinnes. Union and empire: the making of the United Kingdom in 170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020-06-16]. ISBN 97805218507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1).
^ David Armitage, Michael J. Braddick. The British Atlantic world, 1500–1800.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20. ISBN 9780333963401.
^ U.S. Relations With Vanuatu. U.S. Department of State. 9 March 2016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2).
^ Wolff, Stefan. Disputed Territories: The Transnational Dynamics of Ethnic Conflict Settlement. Berghahn Books. 2004: 30–31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 Wippman, David. Practical and Legal Constraints on Internal Power Sharing. Wippman, David (编). International Law and Ethnic Conflic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220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 Bahcheli, Tozun; Noel, Sid. Power Sharing for Cyprus (Again)? European Union Accession and the Prospects for Reunification. Noel, Sid (编). Relations of Ruling: Class and Gender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215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 Kumkova, Katya. Russia and Kazakhstan: What’s Behind the Baikonur Spat?. EurasiaNet.org. 29 January 2013 [2015-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Christopher A Whatley (2001). Bought and Sold for English Gold: The Union of 1707 (Tuckwell Press, 2001)
^ An Outl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lbania. 8 Nëntori. 1978: 47.
^ Ceka 2013,第25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Ceka2013 (幫助)
^ Shillington, Kevin.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history. CRC Press. 2005: 60. ISBN 1-57958-453-5.
^ The Site of Ain Hanech Revisited: New Investigations at this Lower Pleistocene Site in Northern Algeria (PDF). Gi,ulpgc.es. [2017-06-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0).
^ Blaustein, Albert P.; Jay A. Sigler; Benjamin R. Beede. Independence documents of the world. Brill Archive. 1977: 11. ISBN 0-379-00794-0.
^ Whittlesey, Derwent. Andorra's Autonom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June 1934, 6 (2): 147–155. doi:10.1086/236113.
^ Archambault, G.H. Andorra Occupied by French Police; De Gaulle Acts Under Historic Authority to Keep Order in Pyrenees Republic. New York Times. Nov 16, 1944: 5 [April 25,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 1975: Divided Angola gets independence. BBC On This Day. 1975-11-11 [200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2).
^ Background Note: Antigua and Barbuda.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2).
^ Congress of Tucumá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1).
^ Howe, G. Melvyn; Dowsett, Charles James Frank; Mints, Aleksey Aleksandrovich; Suny, Ronald Grigor. Armenia: Independence. Britannica.com. 23 April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 Federation. Australian Governmen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2).
^ Austria. Encyclopedia.com.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4).
^ Holzner, Lutz; Ehrlich, Blake; Hill, Roland John. Vienn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0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4).
^ Kurian, George Thomas.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Third World 1 3rd. Facts on File. 1987: 115. ISBN 0-8160-1118-4.
^ Bangladesh. Encyclopedia.com.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2).
^ Willem van Schendel. A History of Banglades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February 2009: 11. ISBN 9780511997419.
^ U.S. Relations With Beliz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22, 2016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1).
^ U.S. Relations With Beni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12, 2015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 Bisht, Ramesh Chandra.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Himalayas 2. New Delhi: Mittal Publications. 2008: 12 [2019-07-06]. ISBN 81-8324-26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 Rose, Leo E. The Politics of Bhut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24. ISBN 0-8014-0909-8. [T]here can be no doubt that since at least the tenth century no external power has controlled Bhutan,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periods when various of its neighbors have been able to exert a strong cultural and/or political influence there.
^ Botswana. Encyclopedia.com. [200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5).
^ Brazil. Encyclopedia.com. [200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7).
^ Bulgaria. Encyclopedia.com.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1).
^ 存档副本.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5).
^ Burkina Faso. Encyclopedia.com. [200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1).
^ Tucker, Spencer. Vietnam. Routledge. 1999: 196–197. ISBN 1-85728-922-6.
^ Statute of Westminster: Canada'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April 1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1).
^ Colin G. Calloway. The Scratch of a Pen: 1763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rth America. Oxford U.P. 2006: 8 [2019-09-28]. ISBN 97801980411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2).
^ Background Note: Cape Verd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2008 [26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 1131 years since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Croatia. Katarina Tadić. May 14, 2010 [January 4,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 Stone Age wells found in Cyprus. BBC News. 25 June 2009 [25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 McKitterick, Rosamond (编).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ume II c.700–c.9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05 [2019-10-24]. ISBN 0-521-36292 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 Langer, William L. (编).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5th.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2: 9. ISBN 0-395-13592-3.
^ Estonian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24 February 1918.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Estonia.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2).
^ 75.0 75.1 A. Berhe. (2003). Revisiting resistance in Italian-occupied Ethiopia: the Patriots' Movement (1936-1941)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post-war Ethiopia. African dynamics, ISSN 1568-1777; vol. 2. Brill, Leiden, ISBN 90-04-12624-4.
^ Becker, Marc. History of U.S. Interventions in Latin America. Marc Becker. 2011 [9 Febr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7).
^ Price and Browm, 1985, Bettinger, 1991
^ Bose, Sugata; Jalal, Ayesha. Modern South Asia: History, Culture, Political Economy 2nd. Routledge. 2004: 41. ISBN 978-0-203-71253-5.
^ Chauhan 2010,第147頁.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Chauhan2010 (幫助)
^ Petraglia & Allchin 2007,第5–6頁.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PetragliaAllchin2007 (幫助)
^ Petraglia 2010,第167–170頁.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Petraglia2010 (幫助)
^ Campbell Robertson; Stephen Farrell, Green Zone, Heart of U.S. Occupation, Reverts to Iraqi Control,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31, 2008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 Genealogies from Bodleian Library, MS Rawlinson B 502 and the Book of Leinster
^ National Geographic Italia – Erano padani i primi abitanti d’Ital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意大利文)
^ Hoshino Iseki Museum, Tochigi Pref.
^ Wonders of the African World. PBS. [16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Eckert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Norton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November 18, 1918 – Proclamation of Latvia's independence. LETA.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9).
^ Colonization. The African-American Mosaic. Library of Congress. July 5, 2005 [2009-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6). Liberia … was neither a sovereign power nor a bona fide colony of any sovereign nation. … the United States refused to claim sovereignty over Liberia.
^ About Lithuania. 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4).
^ Rose, Leo E.; Margaret W. Fisher. The Politics of Nepa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xi. ISBN 0-8014-0574-2. Nepal is of special interest, partly because it is an Asian country that was never reduced to colonial status.
^ Neanderthal fossil discovered in Zeeland province | Radio Netherlands Worldwide. Rnw.nl. 16 June 2009 [25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9).
^ New Zealand Parliament – New Zealand sovereignty: 1857, 1907, 1947, or 1987?. New Zealand Parliament Research Papers. [April 1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3).
^ Palaeolithic and Pleistocene of Pakistan.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2019-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 Murray, Tim. Time and archaeolog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84 [2019-12-31]. ISBN 978-0-415-117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 Painter, James E.; Butland, Gilbert James; Service, Elman R.; Nickson, R. Andrew; Williams, John Hoyt. Paraguay. Britannica.com. 10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 400,000-year-old fossil human cranium is oldest ever found in Portugal. phys.org. [13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 Leitch Lepoer, Barbara. Singapore as Part of Malaysia.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9 [29 January 2011]. [永久失效連結]
^ Sáez Juárez, Juana. Los primeros pobladores de la Península Ibérica. Cronología y posibles rutas.. Página de Historia. Universidad de Valencia. December 2002 [15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9) (西班牙语).
^ Archäologie Baselland. [2020-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 Francis Pryor, Britain BC, 2003.
^ Signs of Earliest Scots Unearthed. BBC News. 9 April 2009 [14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5).
^ Biggar Archaeology News – Early Mesolithic flint assemblage found. biggararchaeology.org.uk. [14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0).
^ Gathering the Jewels. Early Neanderthal jaw fragment, c. 230,000 years old. Culturenet Cymru. 2008 [14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9).
^ Davies, J A History of Wales, p. 3.
^ Andrews, p.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