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清代西南地区的“麻脚瘟”与“心经疔”
民国《中江县志》卷十五《祥异》载:“1821年,四川中江县‘麻脚瘟’流行,可致人迅速死亡,有一家一日内毙命9人,路上多有行人忽然毙命。”结合疫发时间、四川中江县的地方疾病谱、霍乱大流行年份等因素来判断,该年很有可能是先发鼠疫、后发霍乱的综合疫情。从疫发时间的早晚来看,贵州“麻脚瘟”称谓应是由四川地区传入。此后四川彰明、汉州、永川、双流、什邡、简阳、犍为、遂宁等地以“麻足之症”来称呼道光至光绪年间的霍乱流行。贵州黎平也以“麻脚瘟”指代当地1853年的霍乱流行。在病症描述中,“麻脚瘟”起病时“两足发麻”“顷刻毙命”“死者甚众”的特征被重点强调。民国《崇庆县志》提及崇庆在1868年“麻足瘟”流行时,民众通过击鼓、放爆竹、过年的方式,来祛病禳疫。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什邡县志》叙述1892年致患者快速死亡的“麻脚瘟”时,提及医生称之为“吊脚痧”,而“吊脚痧”正是浙江地方对霍乱的民间称呼。由此来看,医生受职业关注影响,往往能更早接触到其他地方的时疫民间称谓,并成为异地称谓的传播者。这种称谓也因出自医生之口,自然成了有别于当地民众的医者称谓,这或许是传统时代时疫名称传播的常见模式。
二、“心经疔”验方:贵州到江浙的穿越
在上文关于安平县1824年的疫情记载中,除“麻脚瘟”外,另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硃痧症”“心经疔”“羊毛疔”的时疫也同时流行,这就是鼠疫。
19世纪70年代之前,云贵地区曾是中国重要的鼠疫疫源地。腺鼠疫在当地传播肆虐,是造成当地人口大量死亡的重要传染病。作为人鼠共患的传染病,腺鼠疫除了有霍乱的传染性强、短时间内令人暴亡的特性外,还有淋巴结脓肿出血的可视化特征。腺鼠疫也有“核症”“痒子病”的称谓,并有针挑手足腕、臂腿腕放血的疗法,作为当地风传非常灵验的治愈之方。值得玩味的是,随着清嘉道之际霍乱传入中国,原先用于治疗腺鼠疫的针挑之法从贵州传入东南沿海尤其是江浙地区,用于治疗霍乱,实际上并无疗效,便衍生出了“针挑必须得当、误挑必然致命”的自洽解释。
1930年防控霍乱流行中使用的标语
道光元年(1821),江浙一带霍乱流行,当地人多称之为“吊脚痧”,道光年间的《野语》记载了当年霍乱自南方传到北方的大流行状况,并提及应对疫情的治疗方法。各种治方中,有一个即乾隆年间贵州丹平山出现的奇方,正用于治疗当地流行的“朱砂症”和“心经疔”,这一奇方就是针挑法;将此方用于“吊脚痧”的治疗,“十全七八”,其中治疗失败的,则是因为误挑了穴道而致命,所以使用此方时,一定要非常慎重。
咸丰元年(1851),浙中地区霍乱流行,有一位自称为觉因的道人在论释“吊脚痧”时,对贵州丹平山的治疗奇方流布做了传播阐释。他提到乾隆年间,贵州当地流行一种病发即死的病(此即鼠疫),有人从丹平山得到了治疗奇方,救活了很多人。此后这个验方传到关中地区,治疗了很多急症。1822年,粤东地区流行奇症(此即霍乱),有人偶然得知这一奇方,试验下来非常有效;如今浙中流行的“吊脚痧”跟粤东的奇症非常类似,所以觉因赶紧把这个方法刊布出来,救急于民。
上面两则史料可以看出,霍乱的传入,与鼠疫同样有迅速致人死亡的特性,在缺乏流行病学解释的年代,暴亡所产生的“奇异”观感让民众很容易将二者混同起来。由于民众对两种同一时疫的讹传和认识,在道光初年江浙湖州等地的霍乱治疗中,出现了传统治疗鼠疫的针挑之法。毫无疑问,用针挑法来治疗因急剧吐泻、脱水而死的霍乱患者不可能有实际效用,反观验方立效问题,之所以出现鼠疫奇方治疗霍乱“立效”的情况,一方面可能由于霍乱中掺杂传统腹泻,传统治疗痧症或加或减的验方间或会对此类病症有效;而在疫情迅急的特殊时期,这种求效心理的迫切需求难免会膨胀验方治愈能力,讹传的威力足以架空药效,且助推了验方在全国各地流布开来,如1821年山东安邱、直隶南宫与大名、1822年湖南保靖、1828年云南宣威等地均有针挑治疗霍乱的时疫记载,可见民间验方传播并非全靠真实疗效。
三、小结
1820年前后,第一次世界霍乱大流行暴发。1883年,德国细菌学家科赫(Robert Koch)从水中分离出致霍乱病发的霍乱弧菌,但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未被普遍接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海内外对霍乱致病原因的认知是在摸索试错的状态中缓慢推进的,也因此不可能有效应对。惶恐、无助、不解,几乎是每一次烈性传染病流行时民众的普遍心理。事后看来,荒诞的病急乱投医也成为当时的常规操作,道光年间贵州安平县霍乱流行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生动的历史案例。疫情交织之下,鼠疫与霍乱因部分相同的病症而被归为同类急症,鼠疫治疗之方也被挪作霍乱治疗之策,并在迫急局势中,迅速完成地域间移花接木的验方推广。
嘉道之际各地纷纭的霍乱病名,更多是立足病症的命名,这是民间时疫的常见称谓方式。这种命名虽体现出地域不同、称谓各异的特征,但并未有将地名糅合于病名的地域指示性。而医者对时疫的命名及解释往往掺杂职业经验,比如将新型霍乱以传统“霍乱”命名,并搜罗既往经验加以解释。贵州与四川地区“麻脚瘟”称谓的趋同,及医者有别于民众的“吊脚痧”称谓,暗示出区域文化产生联系的内在逻辑,其中专业相关人员,如时疫流行时的医者,成为病名传播的重要纽带,这或许也是传统时代时疫俗称传播的常见模式。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8期」
版式:刘 丹 刘 丽
责编: 王封礼
统筹: 姚胜祥
审核:罗 尧
★ ★★★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