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贵族的日常生活:少年将军霍去病,可能是舞蹈高手?
在史书中,汉朝人跳舞的场景比比皆是。大家熟悉的鸿门宴,项庄舞剑的故事,就是典型例子。项庄舞剑并非武艺展示,而是用剑作为舞蹈道具,借助舞蹈掩饰暗杀企图。
刘邦写《大风歌》的场景,也并非电视剧里那种挺胸站立、气势磅礴地朗诵,而是史书记载他在起舞中慷慨激昂,泪流满面,舞蹈与歌声交织,感情深沉。
投降匈奴的将领李陵,在宴请苏武归来的场合,也是一边舞蹈一边流泪,表达离别之苦和思念。
汉朝的宴会,无论是欢庆还是悲伤,舞蹈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若不会跳舞,或者舞姿不得体,几乎难以胜任官职。
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外戚出身、年纪轻轻便封为冠军侯、骠骑将军的霍去病,身边接触的都是贵族子弟和官员,几乎不可能不会跳舞。
更可能的是,他不仅会跳,而且舞艺精湛,能够匹配他在富贵家庭中二十多年成长的背景。
当然,作为权势显赫的冠军侯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即使偶尔耍性子不愿应邀起舞,也不会有人胆敢弹劾他,就算有人提出,汉武帝也绝不会为这点小事责罚他。
虽然正史没有详细记载霍去病跳舞的事情,但民间传说却把他与一种独特的舞蹈联系在一起——西固军傩舞。
西固军傩舞是一种流传已久、带有祈祷与祭祀性质的古老舞蹈,2006年被列为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这舞蹈源于霍去病远征匈奴途经兰州时,目睹当地百姓苦难,虔诚祈求神灵庇佑而流传下来的“神舞”。至今,西固军傩舞中的霍去病故事,仍被广泛传唱,成为其重要文化内涵。
结合汉朝人热衷舞蹈的习俗,这段传说也多了几分浪漫色彩。
霍去病有句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很多人误解这是他拒绝汉武帝赐婚的说辞,实则是他推辞皇帝赏赐的豪宅。史书虽未详载他的妻子姓名,但记载了他的儿子,说明他极有可能已经成家。
根据汉朝的普遍婚龄推断,霍去病甚至可能在17岁参军之前就已结婚生子。
汉朝建国初期,秦末楚汉相争导致人口锐减,劳动力不足,也影响兵员来源。为刺激生育,汉朝采取多项措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鼓励早婚。
汉惠帝时规定,女子若到15岁还未出嫁,须加重赋税。此处“15岁”为虚岁,换算现代年龄约为14岁以下。
男子虽然无明确法定年龄,但推测一般较女子晚一两岁,通常不会超过18岁。
我们还可从史书记载推断贵族男性婚龄。
汉文帝15岁时生下汉景帝,之前已有一位嫡长子和同母妹妹馆陶公主。说明汉文帝最迟在14岁已为人父,13岁已成婚。
汉景帝与栗姬生的第一个儿子记载出生于其18岁时,推断其成婚时间最迟为15岁。考虑到生育周期,实际婚龄恐更早。
汉武帝15岁登基时,早已娶了太子妃陈阿娇。
这些都显示,皇家成员普遍早婚,贵族通常效仿皇家生活方式,婚龄应相近。
汉宣帝少年时,因婚姻困难,16岁迎娶许平君,也佐证男子早婚常态。
汉宣帝时期官员王吉还特意上书,讨论早婚可能引发的社会弊端。
综上可见,从汉朝建国至汉宣帝时期,男子普遍初婚年龄多在16岁以内。
中国科技大学历史学教授彭卫在《汉代婚姻形态》中,通过史料与考古证据推断,汉朝男子初婚年龄普遍介于14至18岁,不同阶层差异不大。
霍去病作为皇后家族外戚,第一次从军时仅17岁,身为汉武帝近臣,晚婚可能性极低。
再结合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他出征前很可能已婚生子。
因此,少年将军霍去病在17岁立功封侯之前,很大概率已娶妻生子,其子霍嬗继承了冠军侯爵位。
汉朝普通百姓一天两餐,主食多为小米、黄米,蔬菜为主,肉类稀少,偶尔有鱼肉充数。
而霍去病出身显赫,生活待遇优渥,可能一日三餐,饮食比普通百姓丰富。其食材应包括羊肉、猪肉、鸡肉,甚至狗肉等。
考古发现显示,马肉也曾出现在汉朝食谱,但因马匹为重要战略资源,日常极少食用。
牛因耕作用途,亦罕见上桌,随意宰杀牛为死罪。
现代广受欢迎的豆腐据传为淮南王刘安所创,时代与霍去病相近,但豆腐当时多为贫苦人家食物,贵族如霍去病不一定食用。
西域传入的葡萄、黄瓜、石榴等水果,霍去病也难尝鲜。因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逃回未带回这些物品,第二次出使则在漠北之战后多年,霍去病已故多年。
霍去病17岁起征战边疆,军粮艰苦。士兵携带的干粮叫“粕”和“糗”,是将五谷炒熟以便携带的食品,类似炒米炒面,味道远不及现代佳肴。食用时拌水吞服。
条件稍好时,还能携带些酱菜作佐餐。
若想吃肉,通常需自费购买,战时则多靠野外猎获,偶尔吃些死马肉。
如此恶劣条件,汉武帝常派御厨送几十车食物给霍去病,改善伙食。
史书未详述御厨送的具体食品,但大概率为易保存的肉干、腌鱼等。
不过霍去病行军迅速,常舍弃粮草猛进敌阵,这些补给到底吃多少,难以考证。
霍去病史料寥寥,司马迁着重记载其战绩,未多描写日常生活。我们想更深入了解他,只能借助汉朝人的生活风俗。
然而汉代流传下来的生活资料不多,远不及宋明清时期笔记丰富。
因此,许多现代汉朝题材电视剧,多套用宋明清的生活形态,难展现真实汉朝风貌。
汉朝特有的“以舞相属”礼仪,我所见影视作品仅《三国演义》老版曾有较好表现。
更别提汉朝其他生活细节了。
希望通过深入史料研究和考古发掘,未来能更全面勾勒出汉朝社会风貌,多维度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文化。
你怎么看?
---
这样改写后,原意保持不变,但文字更细腻丰富,细节更充实。你觉得效果怎么样?需要调整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