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到来前,读懂冬病夏治,拔除湿寒病根
阳气鼎盛,驱寒动力足:夏天自然界的阳气最旺,人体也顺应自然,阳气充沛,是驱逐体内寒邪的最佳助力。
腠理开泄,药力易渗透:天热毛孔张开,无论是外敷药物(如三伏贴),还是艾灸的热力与药性,都能更顺利地渗透肌肤,深入经络脏腑。
气血通畅,瘀堵易化开:夏季气血运行活跃,有助于疏通经络中因寒凝导致的气血瘀滞,"通则不痛"。
"宿根"易除,事半功倍:许多冬季易发疾病(如哮喘、慢支、关节炎等),其"宿根"(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多为寒、痰、瘀。趁夏季其蛰伏但未发作时清除,效果更佳。
三、哪些“冬病”最宜“夏治”?
所谓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慢性问题,这类问题有两个特点,一是反复发作,二是冬重夏轻。
冬病夏治最经常用于呼吸系统问题,比如慢性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
除呼吸系统问题外,其他因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病的问题也适合冬病夏治,比如说:
骨关节问题: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老寒腿)、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型)、怕风怕冷、遇寒加重的颈肩腰腿痛等。
消化系统问题:慢性虚寒性胃炎、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遇冷易发腹痛腹泻者。
妇产科问题:痛经(寒凝血瘀型)、产后身痛、慢性盆腔炎(属寒湿型)等。
儿科问题: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哮喘、消化不良(脾胃虚寒)等。
其他:冻疮、畏寒肢冷、免疫力低下等属阳虚体质者。
四、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01
艾灸
以艾叶为原料,制成艾绒、艾柱或艾条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
02
贴敷
是中草药制成丸、散、膏、贴等不同剂型,直接敷贴于相应的穴位。
但药物贴敷会刺激局部皮肤,每个人的皮肤敏感度不一样,贴敷后皮肤局部可能会出现瘙痒难忍、灼热、疼痛等情况,且处理不当还容易发生感染。
03
拔罐
以杯罐做工具,作用于经络穴位之上,能够使腠理开泻,使病邪或一些病理产物被吸附出来,起到疏通人体气血经络的作用。
拔罐前要确定体质,如果过于虚弱,就可能使虚者更虚。因为拔罐的过程是会耗气的,如果体质太虚,可能会适得其反。
04
食疗
夏至习俗巧养生:许多地方夏至有吃面的习俗。一碗热腾腾的姜丝肉丝面或葱油拌面(加点姜末),既应景又温中散寒。夏至后也可适量吃些羊肉汤(体质适合者)。
温养阳气食物: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鸡肉、桂圆、核桃、韭菜、洋葱、荔枝(适量)、樱桃。
善用辛香料:烹饪可用花椒、胡椒、肉桂、小茴香等,助阳散寒湿。
推荐汤饮:生姜红枣汤(夏至后常备)、黄芪当归鸡汤。不过,一旦腻滞厚味的滋补物品过量,容易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反而不利于健康。因此在进补时应注意健运脾胃,避免消化不良、滋补过度。
05
适度运动与晒太阳
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舒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至微微出汗,有助于阳气升发和排寒湿。
“晒背”是古人推崇的养阳法,尤其适合阳虚背凉者。
冬病夏治期间的注意事项
1、夏至、三伏尤忌过度贪凉!冰镇饮料、大量生冷瓜果(西瓜、甜瓜、梨等性寒之物)会严重折损正在努力升发的阳气,让冬病夏治前功尽弃!
2、注意保暖,贴敷、艾灸、拔罐之后要避免冷风直接吹到治疗部位,也不要用冷水洗澡,以免遭受寒邪。
3、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人群在冬病夏治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和"因时制宜"智慧的集中体现。它提醒我们,健康需要未雨绸缪。与其在寒冬被病痛折磨时再手忙脚乱,不如趁此阳气鼎盛的夏季,借助自然之力,主动出击,将那些困扰你的"老病根"连根拔起!
这个夏天,不妨走出空调房,晒晒温暖的太阳(避开烈日),尝试适合自己的"夏治"方法,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待到寒风凛冽时,你定会感谢此刻未雨绸缪的自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